【阅读提示】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纷纷从模式、管理等层面推动转型进程,企业迎来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浪潮。
完成“数治”转型,关系到企业的数字战略和数字商业模式,也能让企业更具韧性,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
数据驱动 省工省时
打开手机,点开手机上的APP“猪立方”,浏览一下近日生产情况后,张世江开始给工人们分配任务。
张世江是东光世江养猪场的负责人,在这一行业摸爬滚打超过10年,如今,有了数字化软件的赋能,工作变得更加轻松、科学、高效。
“生猪养殖有‘一猪一户口’的要求,从前注射疫苗前,2名工人每天光查阅养殖卡信息就要2个多小时,一天也不能完成全部注射。”张世江说,自从用上智能管理软件,现在每头猪的信息都清清楚楚,不论是每头母猪的生产周期还是每头仔猪的饲料配比和养殖要点,无论是疾病的防治时间和用药还是疫苗的接种,都一目了然。
同样轻松的养殖户还有黄骅的隋亮,他经营的黄骅新好科技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场内,机器人成了饲养员。
“我们将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运用到养殖中,通过建设自动化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养殖的智能化。”隋亮说。
“原来一个5万头的生猪场建设,需要数百人同时施工一年才能完成,而牧疆南北推出的快速农场,只需要100人左右施工3至4个月即可完成。”沧州市牧疆南北农牧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振享受到了数据赋能带来的成果,成立10年来,公司已经“孵”出多项专利,而其中数据赋能就是重要的一环。
数字化转型的突破点被王振称之为“知猪而置”。仔猪出生、断奶、育肥阶段都需要怎样的温度、湿度?怎样做到猪舍与外部环境“隔离”,始终保持适宜的饲养环境?能否让这些移动猪舍不对区域造成污染又能够将粪便等回收利用?能否打造标准化、装配式畜牧设备?
各个击破的结果就是,牧疆南北将农场建设中的水泡粪道、装配式钢构主体、养殖设备等实现了工厂生产,现场装配的目标,农场建设装配率超过60%,打造了围绕养猪人的完整生态圈,为农场运营者统一标准、统一体系、统一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用好数据 提升效能
感应到刀具的平滑度欠佳,系统自动运转,将刚刚作业完成的磨损刀具“退后”,崭新的备用刀具送“上阵”,一个无需人工参与的“换刀”程序在几秒钟内完成,生产线继续稳定运转。
近日,位于泊头的河北兴林车身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一套套车身模具装车完毕,将被送往下游合作的知名汽车企业。
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兴林走了近10年,即便是现在生产流程已经大大优化并完成数字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兴林仍在发展中不断优化,继续提升。
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并纷纷从模式、管理、组织、技术等多层面推动数字化进程,企业迎来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浪潮。
轻触屏幕实现一键快速换产、10秒钟更换生产品项、一台设备能够生产涵盖行业内90%的所需产品,而在此前,一台设备能生产两三种产品就已经达到柔性标准……
在位于运河区的朗锐包装技术(沧州)有限公司,自从去年9月一台“高柔性、大跨度”的包装机械新品亮相,并成功交付使用,订单火爆。
这台设备在快速换产、连续下料、便捷维护、能耗效率等方面都极具优势,且设备占地空间小、运行稳定、综合效率更高。即便是在国际市场上,这样“全能”的包装机械设备也堪称“独一无二”。
就在今年,公司研发的新机型还获得了全球公认的PCT专利。
练内功强企业韧性
韧性是抵御危机的能力,它能够在企业遇到危机时整合资源、重塑流程,让企业快速复原并且抓住机会重新增长,所谓韧性增长。
根据组织韧性的强弱,可以把企业分成四类,即脆弱型企业、低韧性企业、中韧性企业、高韧性企业。
让企业增长韧性,是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位于运河园区的河北沃克曼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梯专用智能成型生产线正在紧张生产中。这是一条电梯门板专用生产线,可实现自动上料、折弯成型、码垛,从原材料到成品,全流程生产用时只需2分20秒。
“按照这个效率,企业可单日生产电梯门板200件,相比正在使用的进口品牌单机,提升效率30%。”公司董事长逯宪斌说,“原本单机生产需要4台单机设备、12名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如今只用1名普通工人就能完成。”
经过一年多的科研攻关,沃克曼产品变单机为自动化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订单纷至沓来。
“钣金自动化生产线”,涵盖了物料从上下料、剪、切、冲、折等多道工序所需设备。2020年,公司又投入300余万元,陆续研发出家电智能钣金生产线、汽车零部件智能生产线,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韧性本身是一种能力,表现为在企业遇到危机之后,能够迅速反弹出来,就像U型变革一样,无论内部危机还是外部危机,对组织的考验都是韧性能力。
数字化转型更像一场马拉松。只有在这场马拉松中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把数据治理在边界上进行扩展,把企业要素进行有效的动态组合,才能最终提升企业的优势,实现企业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