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今年41岁的杨红亮是黄骅食盐加工厂的一名工人,画画是他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杨红亮家中的墙上挂着一幅幅素描作品,画像栩栩如生、特别传神。
迟到20年的美术课
杨红亮是黄骅羊二庄镇杨庄村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图书上的各种插画都是他描摹的素材。上初中时,杨红亮的绘画才能就展露出来,他“承包”了班上的板报插画。初三时,班主任告诉他可以考取美术特长生,这个消息让杨红亮特别兴奋。杨洪亮的家庭不富裕,考场上,他没有专业画板和炭笔,只用几支铅笔和一块三合板作画。成绩出来后,杨红亮达到了3所学校的专业分数线要求。
可是家里人并不支持他学美术。“美术生的费用可不低,咱家几代都是农民,我们不懂将来画画能有什么出息……”看着母亲为难的样子,杨红亮无奈地放弃了上学。他开始打零工补贴家用,先后做过水产养殖、胶鞋厂制鞋、推拉门安装等工作。刚打工那几年,杨红亮心里多少有些不甘心,口袋里总是装着纸和笔,只要一闲下来就画画。201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36岁的杨红亮受朋友之托,教几个小朋友学习画画。从未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杨红亮决定到北京进修绘画,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进修班有150名学员,大多数是美术培训老师,只有我和一位江西学员出于爱好来学习。”杨红亮笑着说。
找到正确的绘画手法
“以前画画完全按照自己的路子来,其实很多方法和程序是有问题的。现在看以前的作品,明显感觉人物描绘比较粗糙,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不知道怎么做。”在进修班,杨红亮认真做好笔记,买来了专业的橡皮和炭笔。为了巩固学到的知识,他开始将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用来创作。刚开始两三个小时就坐不住了,后来每次起步就是3个小时,有时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人物发丝、动物毛发十分考验画者的精细化功力,杨红亮现在处理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他说,比起头发,刻画人物肤质更为艰难。在进修班,老师点拨了牛仔、毛衣、绸缎等材质的绘画技法,可是技法易学,手法因人而异,杨红亮在反复揣摩和练习中渐渐找到了正确的绘画手法。以前他画人物经常从耳朵或者鼻子开始,后来他先构图,从整体把握作品的感觉;之后起形,找人物外轮廓,最后再描绘细节。“有的作品需要画四五十个小时,篇幅更大的需要上百小时,画得入了迷,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杨红亮说。
不放过人物每个细节
人物铅笔画是素描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精细程度超过了普通速写绘画的水准。衣服的花纹和人物皮肤的每一个细节,都对绘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有段时间,女儿和妻子“沉迷”古装剧《延禧攻略》,他就用铅笔画的方式画了一幅女主肖像。画像中,身穿古装服的“魏璎珞”侧身站立,若有所思,举手投足娇嫩柔弱又不失古灵精怪。放大看,“魏璎珞”的细弯眉轻巧灵动,每根发丝清晰可见,花朵发饰中的片片花瓣包裹紧促,十分生动。女儿拿到画后高兴得不得了,还以为是电脑上打印下来的黑白照片。
“画画十分磨性子。”杨红亮曾画过一个穿旗袍扎马尾的少女,用了整整40个小时。从少女浓密的秀发,到纤长的手指,再到花纹旗袍的每朵装饰,每颗盘扣,他通过黑白灰等明暗色调,呈现出立体感的人物。后来,他把这幅画拿到装裱室装裱,没想到画室一位顾客看到后十分心仪,当场拿出500元买了下来。他的另外两幅虫鱼作品也被当作展品悬挂在他工作单位的职工图书馆里。
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杨红亮很开心。“每次画画的时候,心里感觉特别静,可以帮我舒缓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作品完成后的成就感妙不可言。”杨红亮说,他会一直玩素描,让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