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玉培 本报通讯员 王立梅
她是“河北好人”“沧州好人”,她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感动石化”人物、沧州炼化公司劳动模范,同时也是一对脑瘫儿女的妈妈。她就是中国石化沧州炼化公司化验员曹湘莉。
今年48岁的曹湘莉在沧州炼化化验室工作已30个年头。这些年来,她扎根工作岗位,从一名普通化验员成长为主任技师。她创新分析操作法,曾带领团队完成无数次仪器调试,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先后6次斩获公司技术比武金奖和银奖。同时也收获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感动沧炼人物、十大优秀员工、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谁能想象,这样一位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女性,生活中还精心抚养着一对患有脑瘫的儿女。20年前的一天,伴着婴儿啼哭,曹湘莉成为了一对儿女的母亲。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初为人母的喜悦,全家人就被打入了两个孩子都患有“脑瘫”的深渊。一个月后,儿子小小的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发烧、白内障、自闭;女儿豆豆也开始和小小一样,发烧且发育迟缓。曹湘莉哭过、绝望过,那段时间,她和家人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为了让孩子减少病痛,她和丈夫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输脑活素、做高压氧以及各种康复训练。如今,虽然两个孩子依然不会说话、智力发育迟缓,但她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走路、听懂简单的话语;儿子能自己穿衣吃饭了,曹湘莉感到很欣慰。
在同事的眼中,曹湘莉是一个铁打的“战士”,一边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边扛起工作的重任。2018年,曹湘莉在制作重油氮含量校正曲线时,发现校正曲线为折线,且某段区间的灵敏度低。“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是标样有问题?”为了验证,她一整天扎在分析室反复试验,用二甲苯稀释有问题的标样,计算稀释倍数,分析后排除了标样原因。随后,她针对此情况展开技术攻关,提出并实施了采用车柴基础油为稀释溶剂的质量稀释法代替原来的重油直接进样法,并总结提炼为新的操作法——《直接进样法改稀释法,优化重油氮分析》操作法。该操作法减少了分析误差,有力保证了外购蜡油和过程控制的分析数据准确,在分析岗位得以推广使用。
曹湘莉爱学习在沧炼公司也是出了名的,她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丈夫常常后半夜醒来,看到曹湘莉借着门厅那盏小灯学习,他特别不理解:“照顾孩子就够累了,你这么拼命图啥?”曹湘莉总说:“现实无法逃避,我就想证明自己能够做到最好。”
最难熬的是2017年。那一年,曹湘莉所在车间进行班组优化整合,原来4个人的团队,只剩下她和一名转岗职工。就在这时,曹湘莉的公公被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她的母亲又摔伤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那段时间,我和丈夫努力拼接时间,下班后交叉回家照顾孩子、去医院伺候老人,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曹湘莉说,每天早晨做完分析工作后,她就立刻回家看孩子,再去医院照看老人,然后赶回单位继续上班。不得已时,就只能把孩子锁到家里。没人陪伴,孩子情绪起伏剧烈,一宿宿不睡觉是常事。即便这样,曹湘莉工作上也没掉一次链子,一个月内按时完成了100多项次的铜片腐蚀分析任务。
30年来,经曹湘莉化验出厂的所有产品质量都是100%合格,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她一遍遍地采样、进样、测量和计算出来的。她说:“不管有多疲惫,每天走进色谱分析室,看着亲手调试校正过的仪器,听着热丝嗒嗒响的声音,心里就感觉特别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