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2年04月25日
第05版:05

欣赏沿途风光,品尝沿岸美食,了解运河文化,市民刘增珍和骑友“打卡”运河上了瘾—

运河“专线”骑行爽

本报记者 祁 洁

迎着朝阳,闻着花香,每天清早,刘增珍都赶在上班前,沿着市区运河边骑行一段。她说,那种感觉太享受了。

前段时间,因疫情小区封闭无法外出骑行,刘增珍在家待了没几天,心里便没抓没挠的。她把山地车推到室内,用支架固定好,怎么骑也找不回室外的感觉。刘增珍说,那段时间自己简直要抑郁了。

闲来无事,刘增珍打开电脑,翻出1年多以来沿运河骑行途中拍的照片和视频:市区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青草茵茵,沧县付家圈桃园中桃之夭夭,泊头千亩梨花素洁淡雅……看着,她笑了,瞬间,心中的烦闷排解了。原来,她之所以心急出去“放风”,锻炼身体仅是原因之一,她更不想错过的,是运河沿岸的春日美景。

今年52岁的刘增珍,家住市区维明路附近,“骑龄”已有5年。问及爱上这项运动的原因,她说就是喜欢骑行时那种飒飒的感觉。随着运河沿岸环境不断改善,她心中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渐渐地被“享受”二字取代。

刘增珍说,以前和骑友骑行去各县(市)通常走国道,途中,来往车辆多且不安全。她们偶尔也会从市区出发沿着运河骑,那会儿多数路段是坑洼不平的土路,路边杂草丛生,有时侯骑着骑着就没有了路,只得中途返回。

随着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推进和运河堤顶路的贯通,运河沿岸栽花种树,公园、景点越来越多,刘增珍和骑友们制定了新的骑行计划——沿着运河游沧州。从2021年“五一”开始,她和骑友已经“打卡”运河沿岸的10多个景点。

春天,沧县大白洋桥古香椿园内,一棵棵缠着红丝带的古香椿树冒出新芽,举起顶部绑有铁丝钩的竹竿钩住香椿芽的根部,“咔”的一声,一个个香椿芽像伞兵一样从树上徐徐落下。从地上捡起泛着红光的椿芽,扑鼻而来的清香简直让人馋得直咽口水。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一直说自己“嘴笨”的刘增珍甩起了词。

刘增珍早就听说大白洋桥的红油香椿有名,到了那里才发现,这香椿背后还藏着故事。当地村民告诉她,相传,清乾隆皇帝乘船沿运河下江南,行至大白洋桥码头,被香椿的袭人香气吸引,品尝后大赞“大白洋桥的香椿真香”。从此,大白洋桥香椿被封为贡椿。

骑行至东光谢家坝,顺着村民指的那段月牙形土坝去,刘增珍并没有感觉到它的非凡之处。但走进水工智慧博物馆,了解了这座大坝的历史渊源和建造工艺,她瞬间对这座大坝刮目相看。“在没有水泥、机械的前提下,单凭人力筑起这座大坝,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劳动人民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刘增珍至今感慨。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这几天,刘增珍所在的骑行队微信群里,每天都格外热闹。队员张留国提议:“天暖和了,咱周末集合时间最好提前到早上5点。迎着朝阳,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鸟鸣,骑起来多享受!”王志祥接着说:“朝阳哪能光让你们享受,最好再提前一会儿出发,争取骑到南皮跟我会合的时候,咱一块儿享受。”他说完,群里笑脸表情接起了龙。

如今,刘增珍和骑友们爱上了这条“骑行专线”。除了欣赏运河沿岸风光、品尝美食,他们还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运河。骑行途中,坚决不乱丢垃圾,这是群里的硬性规定。队里有几个热心肠,骑行途中碰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总会停下来伸出援手。刘增珍说,沧州,运河美,人更美。

2022-04-25 欣赏沿途风光,品尝沿岸美食,了解运河文化,市民刘增珍和骑友“打卡”运河上了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5339.html 1 运河“专线”骑行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