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26日
第06版:06

沧州日报读书会精彩回顾

助力书香沧州建设,两年活动持续不断,获评“金牌读书会”—

走进实验小学

沧州日报读书会启动仪式

走进帮扶村

走进解放路社区

打造好平台 “悦读悦美”助力书香沧州

在我们脚步和眼光都不能到达的地方,通过阅读形成的精神、思想却可以遨游其中。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些年,许多专家都在强调:如果一个民族失去阅读,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活力。如此,推动全民阅读恰逢其时,构建书香社会意义重大。

作为媒体,如何让书香走进家家户户,推动要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好风气,从而助力书香沧州建设?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自2018年始,《沧州日报》就专门开设了“悦读悦美”读书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分享好书、交流思想的平台。正如萧伯纳说过的那样:你我之间苹果的互换,结果仍是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我思想的交换,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我们努力讲好读书故事,把目光投向那些读书达人、优秀读书团队、书香家庭,也关注那些热爱读书的普通人。让大家在这里思想碰撞、收获成长、启迪人生。几年来,我们报道了几十个读书团体和上百位读书个人。重点报道了夕阳红读书会、半糖读书会、沧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南皮读经会、河间诗经读书会、樊登读书会、熹葳旗袍读书会等多个“金牌读书会”。以及赵玉玲、瓮宝禄、陈华、刘胜良、吴俊泉、王俊鹏等多个“金牌读书人”,刘玉柱、冯天增、刘德普等多个“书香家庭”。

他们中,有的企业把读书列入了每天清晨例行模式;有的单位为职工建起了书屋,定期组织活动;有的个人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不断圣明通达;有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有的组织团体读书,在众乐乐中,丰富思想,提高维度。

可以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心得,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收获,每个团队有每个团队的经验。我们以报纸为媒,以典型引路,形成了良好的读者与版面的互动、故事与情感的交融。让人们感到,薄薄的一张报纸里却有着能排山倒海、穿透视听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目光更高远,指导你,塑造你,将我们引向更美好的未来。

经过几次改版,大众阅读、读书达人、读书一得、好书推荐等栏目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线下有丰富的读书活动,线上有沧州日报“悦读悦美”版和沧州日报乐读群承接互动,多方结合,多元发展,多向聚力,沧州日报读书会为全民搭起了阅读平台,为建设书香沧州贡献了主流媒体的引导力量。

讲红色故事 英雄精神薪火相传

“感动流泪,心疼激励,每次参加日报读书会的活动,心里总是充满力量!”市民陈立新感慨地说。他是一名摄影人,更是《沧州日报》的铁粉儿。读书会的每次活动,他几乎都参与。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沧州日报读书会确定了“讲红色故事 传红色精神”的主题,开展了“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医院、进农村、进军营”的“七进”活动。通过邀请红色文化研究者讲述发生在沧州大地上的红色故事,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和文艺表演形式,传扬红色精神。每一次活动,都经过精心策划,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认真研究,细之又细落实到位。我们经历的每一分辛苦,换来的都是现场满满的感动。

在市实验小学的礼堂里,文史爱好者王吉仓和白文岐讲述了这些年与沧州日报寻亲志愿团队一起为烈士寻找亲人的感人故事。几年来,一点一滴,抽丝剥茧,只要有一点线索,他们都要寻根问底,为烈士们找家,竭尽全力让英雄们叶落归根。烈士的精神让人感动,这些寻亲志愿者们的付出更是让人泪目。那场活动,孩子们互动热烈,许多孩子流着泪说长大了也要当英雄。

走进安定医院,活动丰富多彩,感人至深。安定医院集团董事长韩之杰对红色历史研究甚多,一直以来,红色文化教育也是企业文化学习中的重要一项。我市《无名文学》原编辑、夕阳红读书会会长吴俊泉,新华区检察院原检察长、红色文化研究者吴秀起,是我们邀请的两位嘉宾。当两位老人讲起捷地惨案及发生在沧州大地上的革命英雄故事的时候,在场的医护人员们都眼含热泪。

凝聚的力量也曾在运河区解放西路社区激荡。那次活动,既有普通市民,又有党员代表,既有退役军人,又有在校学生。沧州军分区干部、红色文化研究者孙福军和沧州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张书俭,在讲述沧州革命故事以及拍摄革命母亲的历程时,数度哽咽,现场的人们也一次次落泪。人们在一次次心灵的洗涤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积淀,在心底汇聚起强大的红色力量,去激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百年辉煌,历久弥新,百年征程,唯有奋斗。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让更强大的力量根植于沧州大地,是沧州日报读书会的责任。我们将继续讲好红色故事,讲好新时代故事,倡导正能量,激励更多人爱家爱国。

对话大运河 书里书外文化回响

对沧州人来说,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是人们心中最深情的记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全市人民瞩目的重点项目。沧州日报读书会两次举办与运河有关的活动,一是在市图书馆举办了朗诵会,二是走进位于大运河畔的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沧州中心支公司,共读《北上》。这也是读书会第一次走进企业。

《北上》是作家徐泽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视角独特,写作手法新奇,现在与过去双线交织,讲述了发生在运河上几个家族上百年的故事,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作家苗笑阳、大运河文化爱好者陈立新、运河沿岸的诵读者和老住户们,现场进行了分享。作为走访大运河多年的记者,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林语堂曾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按照这个意思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城市、同样的河边,读书更多的人,更能体会到岁月深处的东西,触摸到城市与河流的根脉。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记者和陈立新老师通过辨认文庙内的一通石碑,开始寻找一个叫“先斯院”的地方。这个地方就位于运河边,是明末一位长芦盐运使建造的。在这里,盲人们可以免费吃住且学习技能,并实现自立。寻访“先斯院”时还见到了知情人,听说了不少故事。因为缺乏史料或者书籍,我们不敢断定这是否是中国最早的盲人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人自古就有人文精神、公益情怀,这些并非舶来品!

文章见报很久,一天偶尔读《阅微草堂笔记》,一下子惊住了:早在200多年前的清乾隆时代,纪晓岚就像我们一样,寻访过“先斯院”,听说过我们听说过的故事和传说,发出了近乎相似的感悟。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故地寻访和精神相通,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我们在这个地方,通过书籍,跨越历史长河,与古人精神相会。

《北上》给我们打开了大运河的纵深轴:所谓岁月深处的东西,不仅仅是父辈、祖辈的记忆,更是历史更深处的点点滴滴。希望不仅仅是《北上》,还有更多的书籍,给我们打开更大更宽广的世界。

分享寻亲故事 烈士事迹走进校园

2021年9月29日,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市实验小学,与师生共享为烈士寻亲的故事。一位位碧血丹心的英雄儿女,一张张天真稚嫩的面庞,讲者,意气风发、倾情动情;听者,深受教育、为之动容。

这是沧州日报读书会第一次走进校园,也是记者第一次作为主讲嘉宾,走上讲台,与师生分享红色故事。那份感动,至今在我的心怀萦绕。

不知不觉,“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已开展了3年多的时间。2019年清明节期间,《沧州日报》以安徽七旬老人年介涛为牺牲在淮海战役中的沧州籍烈士寻亲为契机,发起“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3年来,寻亲的脚步从未停歇,至今仍在继续。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有一种精神之光却从不会黯淡。人们没有忘记这些烈士,一次次地查对,一家家地寻访,一点点地印证,就这样,沧州日报“帮烈士寻找亲人”志愿者团队辗转海兴、南皮、吴桥、天津等多地,寻访了50多位烈士的家乡,近30名烈士的信息被确认。

寻访过程中,收获的感动比付出更多。我们感动,年介涛老人不顾70岁高龄,在冀皖两地奔波操劳;我们感动,沧州社会各界志愿者,不图回报,跟随记者走访、调研,赴外地查阅资料;我们感动,烈士亲属无怨无求,他们觉得,亲人为国牺牲,无上光荣。

每一位烈士的光荣事迹,在一次次寻访下被还原。他们有的年少从军,意气风发;有的为了上战场,忍痛抛下家人和孩子……但面对敌人,他们都英勇无畏、坚毅不屈。记者告诉同学们,历史的天空,飞扬着无数共产党人的鲜活面容,除了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身体堵枪眼的黄继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还有很多很多沧州的英雄儿女血染疆场,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值得每一个沧州人铭记。

这些故事也感动了市实验小学的师生们,他们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动,他们抬起头,专注地聆听着读书会嘉宾讲述的寻亲故事,稚嫩的眼眸里闪烁着激动和昂扬。红色的火种在孩子们的心中熊熊燃烧,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让英烈的名字永远熠熠生辉,让红色基因在沧州大地上生生不息,这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也是沧州日报读书会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我们将一直走下去。

走进帮扶村 田野飘起科技书香

四月的天空很蓝,小麦很绿,田野里连片的葱郁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时光倒转到两年前一个清晨,记者从泊头一路疾驰,驱车前往目的地——南皮大浪淀乡肖九拨村,把印有“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帮扶村”字样的红色条幅送到村里。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沧州日报读书会走进了南皮帮扶村。同时邀请了沧州市农科院的农业专家、沧州市国学院的老师、新华书店以及沧玉种子公司负责人,一起送书、送国学、送科技。

一路疾驰,穿过田野,走过乡间,进了村子。车子刚停下,便有村民热情地迎上来:“村‘两室’在那边!”

到达时,会议室已熙熙攘攘。条幅挂上,读书会活动正式开始。在主持人的介绍下,台上的嘉宾依次登场。

赵松山是沧州市农科院小麦试验站原站长,与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那次他把大田作物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一些高大上的理论接了地气,乡亲们听得时而点头赞同,时而在本子上记两笔。沧玉种子公司的张云海,讲述了玉米选种、发展趋势以及品种优势,详细地教给了农民如何选种育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沧州国学院副院长、传统文化学者翟广瀛带来了家庭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她为乡亲们讲解了夫妻、亲子、忠孝等传统文化,告诉大家家庭关系如何投资、维护和经营。

专家们讲得通俗透彻、情真意切,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50岁的于文昌在村委班子呆了10多年,也是搞农支销售的,谈起读书会活动,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肖九拨村1600多村民,几乎靠农业维持生活,6000多亩地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所以特别需要科技知识。而读书无疑是获取知识的捷径。“咱们沧州日报读书会送科技到农村,活动举办得好啊!带来的知识都是老百姓最需要、最想听的!我们一直期待着沧州日报读书会能再次走进我们村呢。让田野时时处处飘书香,让农民感受科技文化的力量。”

2022-04-26 助力书香沧州建设,两年活动持续不断,获评“金牌读书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5446.html 1 沧州日报读书会精彩回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