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 超 本报通讯员 岳培新 郭聪慧 孙永智
春风桃李花开日,傅家圈村的桃花节在香气四溢中热闹起来;“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头茬的香椿芽上市时,大白洋桥村的香椿节火热起来;春风吹来,刘进士村梨花盛开;东风春暖菜花黄,梅官屯村千亩油菜花海人气旺盛……
近年来,以旅发大会为契机,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沧县充分发扬“事在人为”精神,聚焦建设“文化之城”,做好“大运河文化带+乡村振兴”文章。今年春季,沧县启动“大运河畔、沧县过节”行动,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创建精品旅游线路,擦亮乡村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展现沧县新风貌。
红叶香椿枝头俏
满园芳菲采摘忙
山珍肥梗身无花,叶娇汁嫩多杈芽。雨前椿芽嫩无比,香椿园里采摘忙。沧县“第五届香椿节”于4月18日在大白洋桥村启动。本届香椿节的主题是“相约运河畔 品味椿芽香”,以“镜头下的香椿节——运河人家闻椿香——舞动椿之韵”为主线,开展一系列活动。
“镜头下的乡村”是今年香椿节的一大特色。用镜头记录不同视角中的农村新面貌,展示特色农产品给农民带来的新生活,通过线上展示,人们可以观看不一样的香椿节。
大白洋桥村位于沧县纸房头乡大运河与南排河交汇处,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说,在古村出现之前,香椿林就已经郁郁葱葱,具体为何人所栽,无从考究。乾隆年间,大白洋桥的红叶香椿成为贡品,声名远播。直到现在,这里的红叶香椿仍然远近闻名,产量也逐年增加,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如今,村子成立了沧县香椿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香椿科普示范基地,几百亩成片的香椿林,吸引着周边人们前来观光、采摘。村民王金树,做香椿买卖已经30多年。早年开着小车,去北京、天津等地卖。现在,他不出去跑了:“在家门口就能卖个好价钱!”
几度春风,几场春雨,香椿枝的顶端,抽出了绿中泛红的嫩芽,一天一个样,远看像一朵花,近闻香气扑鼻。这里的椿树,有一两人合抱的粗壮古树,也有刚破土而出的嫩苗。不施肥,不打药,在纯天然的环境中自然生长,梗肥叶嫩、芽叶暗红,摘一簇嫩芽可直接入口。根据香椿生长规律,整个采摘期可持续到6月。
至一片林间,在参天古香椿树环围间,一口古井足足有十几米深,青砖垒砌,幽深的井壁上,刻着“乾隆二十二年”的字样。
忆往昔,林边沃土,瓜果飘香,古井潺潺,辘轳吱嘎,一口古井,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古村古落,孕育了这片古香椿林。勤劳的村民,用现代的智慧,继承、发展、壮大香椿产业。家家种香椿,人人有销路。环境越来越好,香椿的销路,也越走越宽。除了成片的香椿林,岳王庙、接官亭、乾隆古井等古迹,更为这个村庄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
除了采摘外,在这里,还可以领略古老的大运河畔风光,观看“水上立交”“倒虹吸”景象,乘坐竹排戏水;参观岳庙,聆听岳飞后人讲述民族英雄的抗金故事;更有特色农家院香椿宴:香椿红烧鱼、香椿水晶丸子、香椿水饺、香椿卷、香椿面……游玩之余,可一饱口福。
桃花灼灼迎春风 美丽乡村入画来
蜿蜒曲折的大运河,在捷地回族乡傅家圈村旁缓缓流过。岸边连片花海,花香扑鼻,运河水流潺潺,清风吹拂,与纯朴的乡村相互掩映,一幅生态自然美景。
傅家圈村,人称“福圈”,位于大运河畔,民风淳朴,水土丰沃,有40多年的种桃历史,桃园面积2000亩。虽然花期已过,但行至桃园,余香弥漫。
这里交通便利,距沧州主城区3公里。桃实公司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集果蔬种植、休闲农业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已成为市郊休闲农业基地。园区通过系统组织,将零散落后的小农户式种植整合成规模化种植、订单式销售、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及桃产品的生产与研发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体。
如今的傅家圈村,种植有桃树品种12个,以高品质精品桃为主,如黄油王、早黄金、黄金蟠、珍珠蜜,各品种均于4月初进入盛花期,6月至10月各品种依次成熟,基本做到品类全覆盖,年产量达50万吨,持续稳定地向市场供应优质产品。
除了桃之外,村内还种植杏、梨、苹果、核桃、柿子及毛白杨、西府海棠、法桐、白蜡等乔木。春夏百花盛开,乡村观光游能让游客享受园林式的美丽风景;金秋时节,果实挂满枝头,让游客融入自然、回归自然,既能放松疲惫的身心,又能体验果实丰收采摘的喜悦,同时,还可购买各类农产品。
销售方面,“线上+线下+实体”助力桃产业升级。线上,依托视频号及代理微商做推广;线下,迎接市民来园采摘,组织社区团购;实体则是入驻水果店,目前全市已发展13家店铺。由于各品种错峰成熟,桃园的采摘期可从每年6月初持续到10月底,每到周末都有大批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目前,傅家圈村已经完成农业生态种植果品观光旅游采摘园项目的立项,将果蔬种植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可赏花品果、采摘游乐、生态示范、科普教育、研学旅行、休闲度假。
如今的傅家圈村,青砖红瓦房,草舍卧禾畦,田园风光、泥土芬芳,一幅美丽乡村蓬勃发展的画卷映入眼帘。
梨花胜雪搭平台 文旅唱戏乐陶陶
登高远眺,雪压枝头;皑皑梨花,似翻滚的浪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把田园村舍点染得光辉耀眼,美如仙境;梨园花海间抚琴弄箫、吟诗品画,人和景构成一幅春日绝美画面;行走其间,如在画中游。点开不久前上线的刘进士村首届线上梨花节视频,花香仿佛溢出屏幕。
汪家铺乡刘进士村地处沧州市东南4公里处,因明朝嘉靖年进士刘子延迁居于此而得名,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梨业种植特色村庄。刘进士村梨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每亩年产4500余公斤,是不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刘进士村立足自身优势,倾力打造了集生态种植、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以花为媒,文旅深度融合,以千亩梨园为平台、以观光旅游采摘和休闲体验为主的城郊综合体,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刘进士村成立了“沧县进士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电商平台,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将传统农业产业和新兴网销产业深度融合;注册鸭梨商标,集中收购梨农鸭梨,存入冷库统一销售作为村集体收入,预计年底收入20万元;通过举办线上梨花节系列活动,扩大品牌影响,擦亮高品质、有特色的文化名片,打造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以梨为媒,打造文旅样板。为打响刘进士梨业品牌,整合优势资源,他们申报沧县梨业协会、“刘进士鸭梨”地理标识,举办刘进士“梨花节”“丰收节”、修缮三代“进士墓”、打造千亩梨园,建设游园1个、观光台2座、观赏林区40亩、采摘园区150亩,最终形成观光采摘旅游产业链。
春赏花、夏赏绿、秋采摘、霜降赏红叶、入冬品古韵,一年四季,这里都有吸引人的亮点。炎炎夏日,风吹叶动,绿波起伏,蝉鸣、蛙声、虫啾此起彼落,漫步于此,一派“鸟鸣林更幽”的景象;到了秋季,硕果累累、香味四溢,体验劳动的乐趣,采摘丰硕的梨果,品味梨乡历史,唇齿留香,情怀在心;冬季,穿行梨园观进士墓,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此时,春意盎然,梨园绿浓,待到秋来,瓜果飘香。
油菜花海竞相开 游客赏花踏青忙
在薛官屯乡梅官屯村,千亩油菜花迎春绽放,微风吹过,花香飘然而至,花蕊随风摇曳,蜜蜂翩翩起舞,一派春意盎然。前来踏青赏花的游客三五成群,拿着相机、手机,争相在花海里留影、拍照、发朋友圈,把这份美景和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
4月中旬,薛官屯乡千亩油菜花开,花海美景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参观。据沧州市世丰生态农业旅游公司负责人介绍,当地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借力大运河绿化外扩项目,流转沧县薛官屯乡梅官屯村土地1700亩种植油菜花,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油菜花每年9月种植,来年5月收割,1亩地出产菜籽200公斤至300公斤,一亩地可收入800元至1000元,收益不错。”企业负责人介绍,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引领下,依托特色农业,以美丽乡村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投资200余万元种植桑葚、白蜡、榆树、槐树等景观树600多亩,把村庄建成生态公园,春赏花海,成熟后可以出售花籽,榨油,绿树成荫,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出水清、景美、宜居的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清晨,村民打开窗,微风夹着淡淡花香迎面扑来。村里多了鸟语花香,整个村子干净、闲适。闲暇时候,来此赏花、挖野菜的人很多;村里的孩子周末也多了嬉戏的地方;土地流转出去后,村民们出去打工;村容村貌的改善,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出入有花香,往来皆怡然。鲜花绿树不仅带来美景,更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人们在身心愉悦中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