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 萍 本报通讯员 周元馨
日前,我市印发《沧州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案》,围绕服务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粮食物流枢纽工程及沿海通道节点城市,通过巩固强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现代物流体系、交通运输体系、应急储备四大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进程,筑牢金融和信用两大服务保障,培育一批优质创新现代流通企业,即全面形成“4321”现代流通发展新形势。到2025年,现代流通行业增加值规模达到930亿元左右。
巩固强化四大支撑体系
打造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新建改扩建一批产地型、销地型、集散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大型批发市场能级。打造一批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和“一站式”商品采购中心。支持电子商务创新规范发展,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渠道,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完善运营基础设施,织密服务网络。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沧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粮食物流枢纽工程及沿海通道节点城市建设,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推进渤海新区、肃宁、沧东3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建设一批农产品冷链集配中心,加快中通快递集团冀东南(献县)智能科技电商快递产业园、河间韵达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完善县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石衡沧港城际铁路、黄大铁路疏解线工程建设,推进港内铁路专用线建设及邯黄铁路扩能改造,推进重点产业园区、物流枢纽的铁路专用线建设。进一步完善沧州与京津雄及周边地区间的高速公路通道布局,构建东出西联、南北贯通的高速公路体系。
共建应急储备体系。依托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枢纽,谋划建设沧州市物资储备中心,打造层次分明、类型合理、协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节点网络。加强应急时期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推动铁路快运、公路水路转运等多元替代,强化干线、支线、末端应急物流组织衔接,加强城乡末端通行管理。
加快推进“三化”进程
拓展国际化服务。继续深化与鹿特丹港、杜伊斯堡港及国内外知名船公司的战略合作,推进“黄新欧”国际班列、东南亚航线和黄骅港至天津港集装箱“海上巴士”常态化运营,全面提升黄骅港面向华北、西北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辐射能力。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应用,强化口岸通关、转运、换装、查验及信息等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口岸物流服务能力。
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大型流通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大型贸易商,提高进口大宗商品大规模集中采购水平。配合推进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推动流通领域商品命名、编码、计量及基础设施、载运工具、集装设备等标准相互衔接和应用。
构建法治化环境。完善流通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推进流通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商事服务规范化、便利化。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动流通领域行政许可简化、优化,加快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筑牢两大服务保障
完善流通金融保障体系。支持我市工业企业、外贸企业、有国际业务的流通企业利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拓展国际业务。规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降低流通交易成本。鼓励核心企业通过“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确权,支持金融机构与平台对接,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引导保险机构继续完善流通领域货物运输等保险服务,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产品。
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信用沧州”网站信息公开公示功能,统筹使用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行业信用评价、市场化信用评价结果,实施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鼓励企业通过追溯系统改善生产经营管理,鼓励追溯体系建设主体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加强追溯数据安全保障和商业秘密保护,调动大型流通企业主动选用可追溯产品的积极性。
培育一批市场主体
培育壮大骨干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打造合作共同体,有序推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等物流服务资源集聚,引导物流企业与能源、粮食、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紧密协作,提供国内国际采购、运输、仓储等规模化协同化服务。
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企业。围绕商贸流通领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沧州。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实现线上消费能力和线下生产能力深度融合,发展网络视频购物、直播带货、自动下单、自动配送等服务。鼓励支持中小微商贸企业发掘市场潜力,拓展服务范围,健全管理制度,增强规则意识,加强商品质量管控,培育独特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