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综合频道,朋友们又一次听出了佟会来的声音。那是一则公益广告,他的声音温暖且充满磁性。
朗诵和配音并非佟会来本职工作,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声音屡次响起在央视舞台。他靠的不仅仅是声音好听——好的朗诵,读到大海,听众就看到了大海。
佟会来的故事,有两条线。
一条是他的工作。47岁的他是运河区委党校的一名教师。在这条线上,佟会来走得很顺利: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当时的泊头师范学校,之后又顺利成为一名老师,直到现在。
另一条线则是他的爱好。他是一名朗诵、配音爱好者,是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专业委员、沧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河北电视台特约朗诵演员……
工作和爱好,占据了佟会来大部分时间,而声音,是勾连两条线的绳索。
“朗诵是啥”
4月17日是个星期天。
这一天,佟会来的微信几乎“炸”了,尤其是市朗诵协会的微信群。新消息一条接着一条,他甚至来不及细看,未读消息就又增加了几十条。
这些都是向他表示祝贺的——这一天,央视综合频道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朋友们都听出了广告里的声音,那是佟会来的声音,温暖且充满磁性。
对于一名业余爱好者而言,配音作品能在央视刊播,同时还能被人们认出来,这几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但佟会来是个例外,他甚至记不清这已经是第几次以声音的方式登上央视或省级电视台。
能做到这一点,他靠的不仅仅是好听的声音。
佟会来从小在农村长大。在他小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唯一能让他了解外界的,只有那台老旧的收音机。
那时,佟会来最喜欢的广播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这是一档中国古典文学赏析节目,撰稿人是叶圣陶、臧克家、周汝昌等著名学者,介绍的是历代诗文名篇,播音员则是声名赫赫的齐越、夏青……
正是这种吸引,让佟会来喜欢上了朗诵艺术,并开始学习。
但喜欢和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佟会来而言更是如此。他第一次向村里人说起这个愿望,期望能有所收获,可大家却不约而同地抛出了同一个问题:“朗诵是啥?”
初登舞台
对于一个在当时连普通话都没普及的村子,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意外。
没人教,那就自己学。
收音机成了佟会来的第一任“朗诵老师”。他每天跟着收音机学普通话,模仿著名播音员夏青的语调和表达方式。到中学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声音:“简直跟戏匣子里的播音员一个样!”
中学毕业后,佟会来考上了当时的泊头师范学校,并在那里完成了人生首次舞台朗诵。
他站在舞台上,面对1000多名师生,朗诵了毛主席的那首《七律·长征》。紧张、兴奋……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以至于直到表演结束,他从舞台上走下来,仍忍不住一遍遍回忆着整个流程,从哪里上场,从哪里下场,前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谁,下一个节目该如何衔接……好像表演还没结束,就像做梦一样。
那时的佟会来觉得,好的朗诵,就是好声音读好文章。
声音作画
佟会来真正打开眼界,是在2003年前后。那时,他买了电脑,在网上认识了许多朗诵名家,比如曹灿、薛飞……
老师们的指导让佟会来意识到,朗诵艺术并不仅仅是“好声音加好文章”这么简单,“会朗诵的人,就算朗诵一篇公告也是好听的,但你能说那是朗诵艺术吗?显然不是。”
佟会来开始系统地学习朗诵艺术。
学技巧,强化气息控制和对文章起承转合的掌控。说白了,就是学习如何在台词内容固定的基础上用声音表达去感染人。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像练唱歌一样,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琢磨,才能从最开始的瞎喊到找到共鸣腔发声的正确位置。
这还仅仅是入了个门,更多的功夫则要下在案头上。“朗诵不是即兴艺术,而是一个内化于心的过程。要尽可能去揭开文本之上的那层面纱,而不是见字生情甚至滥情。”老师们的话,佟会来记在了心里。
朗诵一首20多个字的诗歌只需要一两分钟,而在朗诵前,佟会来要花数十倍的时间去研究、感受——要了解作者生平、创作缘由,还要掌握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朗诵者才能拥有让文字站起来的能力。”佟会来解释道。
对朗诵有了全新的认识后,佟会来陆续参加了很多全国性的朗诵比赛,并屡次获奖。
2011年,他报名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二届“夏青杯”朗诵大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其中不乏专业播音员、主持人、话剧演员。但他仍以北京赛区第一名的身份闯入总决赛,并斩获“最佳音质奖”,担任大赛评委的赵忠祥、方明、白岩松等专家,更是对他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认可。
看到大海
优秀的朗诵者,声音要像画笔一样,读到大海,听众就看到了大海。
佟会来相信,朗诵艺术拥有这种魔力,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佟会来的家里有个录音棚。说是录音棚,其实就是个架子,再搭上两床被。
条件虽然简陋,但丝毫不会影响佟会来的发挥。
这些年,他为央视和各省级电视台等单位录制了许多朗诵、配音作品,都是在被子底下完成的。在这些作品中,他带着听众《追梦中国》《遇见鹿泉》……用声音绘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佟会来担任运河区一处隔离点的负责人。“隔离点刚刚建立的那段时间,工作人员顶着巨大压力日夜奋战,两天两夜几乎没合眼,身心疲惫到了极点。”佟会来回忆道。
在当天的工作总结会上,看着战友们疲惫不堪的样子,佟会来再一次朗诵起当年首次登台的那首《七律·长征》,声音坚定而有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首诗,佟会来在许多场合朗诵过无数次,但这一次,他觉得是最成功的一次——当读到“更喜岷山千里雪”时,他看到战友们跟着默读起来,到了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朗诵声响彻整个会议室。
在那一刻,佟会来清楚地感受到,战友们看到了大海,看到了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