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 超
“泊头唐拳,讲的是身心结合、育德习武……”说起唐拳,冯守明滔滔不绝。
73岁的冯守明,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泊头唐拳的传承人。他自幼习武,数十年坚持义务授拳,退休后出资建起唐拳习练基地,教了数百名学员。
前 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唐拳在泊头盛行。当时有位师兄参加省比赛,拿了第一……”唐拳在泊头的流传和发展,冯守明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记得清清楚楚。
唐拳,相传得名于唐高祖李渊三子李玄霸,又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推进下流传于世。约在清乾隆年间,唐拳传入沧州,习练者一度达数千人,分布在南皮、泊头等地。
“相传,唐拳在泊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冯守明介绍道,泊头唐拳类属传统长拳,器械多样,步形齐全,有十几种套路,是沧州武术的重要门派之一。
今 生
冯守明是泊头唐拳第四世传人,他12岁随师父李风义习武,拳械俱精。20岁出头就开始代师授课,逐步成长为泊头唐拳知名拳师。如今成为非遗传承人,他深感肩上担子更重了。
“习武很辛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说起来简单,做到却很难。”冯守明说。
年逾古稀,冯守明仍记得年少时练功吃的那些苦——夏天的衣服能拧出水,冬天手冻得裂了纹……这些都是常态。
但只要坚持下来,收获的就不只是扎实的基本功。
自幼习武的冯守明果断干练、吃苦耐劳。凭着这股精神,他从一名工人逐步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吃得苦中苦,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冯守明在传授唐拳过程中,也会和学员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几十年来,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员,小学员长大后走上工作岗位,医生、警察、工人……习武的经历让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受益颇深。
瑰 宝
退休后,冯守明出资60万元,以泊头市上河城社区为依托,建立了唐拳习练基地,每天带学员在上河城广场习练,免费授拳。
下午场,基本是冯守明和老朋友们交流与切磋。这个时间段来的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唐拳爱好者,年龄从五六十岁到七八十岁。
到了晚上,这里就成了“新人”的主场。这个时间段来习武的都是孩子们,全是慕名而来的。
每天,尽管习练基地里人来人往,但冯守明仍不免心忧。
虽然来得孩子不少,但真正留下来踏踏实实学拳的却是少数,“有时候一来几十口,到最后剩不下几个人,有的孩子练几天,受不了苦就不来了……”
“吃不了苦,练不成武。”在冯守明心中,传授和学习是双向的,“光靠我们愿意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孩子喜欢、家长支持。”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我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下去。”冯守明说,他想把唐拳教给更多年轻人,培养下一代。与此同时,泊头唐拳相关历史资料、轶事的整理,也在进行中。“时不我待,有些内容得抢时间挖掘整理。”冯守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