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吴桥的“魂”。当地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默默见证着它的千年繁华。吴桥文史学者刘晓收集、挖掘、整理吴桥历史文化史料,协助主管部门对运河驿站的选址进行反复论证,推动运河文化进校园,尽一己之力保护传承运河文化。
5月4日早上6点,刘晓和同事如约在吴桥运河驿站——燕赵风情园旁碰头,沿着运河堤顶路骑行。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个习惯雷打不动。
暖风轻柔,花草掩映,眼下,运河岸边风光正好,刘晓每到一处驿站,都停下来在附近走走瞧瞧。
良店水驿旁,两位老人正在聊天:“听老辈人讲,这儿以前是个运河码头,人们日常吃的用的多数是从这儿转运的。那时候,运河里常年有水,‘小火轮’排长队,岸边店铺一家挨一家,可繁华了。”刘晓上前说:“古代没有铁路、飞机,大运河就是‘高速路’。它不光带动了吴桥经济的发展,杂技艺人还沿着运河闯码头、撂地摊。以前运河沿岸光秃秃的,现在不一样喽,除了景色好,新建的9个运河驿站各有故事,它们串起来就是一部吴桥运河史。”刘晓越聊越刹不住车。
刘晓在运河边骑行,锻炼身体仅是原因之一。每次碰上有人聊天,他就停下跟人家聊几句,但常常是说着说着话题便转移到运河上。
刘晓并不是卖弄学问,而是想让更多走近运河的人深入了解运河文化。刘晓说,悠悠运河水,承载着吴桥几千年的历史和民风民俗。对游客来说,这里可能只是一个景点,而对于吴桥人来说,它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当地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默默见证着大运河的千年繁华。为了丰富运河故事,延续运河文脉,近七八年以来,他不断收集、挖掘、整理吴桥历史文化史料。
今年51岁的刘晓在吴桥县纪委工作。他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一直觉得大运河很神秘。刘晓家距离运河10多公里远,他对于大运河的了解,通常是通过亲朋好友的聊天得知的。“沟满壕平”“熙来攘往”“桅帆林立”……人们时常提到的诸如此类的字眼,让他愈发好奇:“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河?”
在县城上高中时,刘晓特意跑到运河边看了看。河里没水,四周杂草丛生,眼前的场景看上去与村边的沟渠没啥区别。站在河堤上,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人们常说的场面。
刘晓还有一个身份——吴桥县第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多年来,他结合自己的文史爱好,收集社情民意信息,撰写提案,呼吁保护吴桥运河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吴桥相关部门的文化建设工作。
2017年,沧州市政协要整理一部沧州诗歌总集,刘晓有幸参与了吴桥诗歌部分的编纂。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些名家学士沿运河南来北往,在吴桥良店水驿、安陵驿、连窝驿等几大水驿都留下了不少诗篇,但老县志中却少有记载。这些诗篇恰好能佐证古代大运河的漕运盛景。从此,刘晓研究运河文化更加着魔。
研究古代的地方志文化,需要耐得住寂寞。刘晓笑着说,从那时起,他成了寂寞的“拾荒人”。有时候在“犄角旮旯”中发现涉及到与吴桥某个历史节点相关的内容,他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刘晓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运河吴桥史话》《历代名人游吴桥》《吴桥民俗》及《吴桥史事辑要》4本书,在2018年沧州市旅发大会中,这些书作为伴手礼送给各县市(区)。其中,《运河吴桥史话》以吴桥大运河自然环境为主脉,全面反映了吴桥运河沿岸的百年沧桑和历史变迁,为保护传承运河文化留存了珍贵史料。
近几年,刘晓对吴桥运河沿岸村庄进行走访,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在调研过程中,他有针对性地收集吴桥近代革命史料,整理挖掘运河沿岸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对在莫家场村建立吴桥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莫子镇进行深入研究,为吴桥人了解莫子镇打开了一扇窗口。
近几年,随着沧州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持续推进,吴桥运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运河驿站建设过程中,哪个地点更有文化底蕴?刘晓和当地文化学者协助主管部门反复查阅史料,并走访了运河沿线的一些老人,对每个驿站的选址进行反复论证。如今,摆渡慈航、戍漕军屯、安陵古郡……这些充满历史底蕴的名字,重新被串珠成链,让吴桥大运河成为流淌的文化长廊。
刘晓说,大运河虽然无言,但将书中拗口的史料变成可感可触的故事,便“活”起来。最近,他正在和教育系统沟通,想把多年来搜集整理的吴桥运河历史文化典故及人文传说在学校普及,让学生们了解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