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5月6日一早,黄骅市旧城镇西崔庄村一家苜蓿加工厂内,随着一辆邮政快递专车驶进,王福元和父母开始清点、装货。忙完这里,他又去查看苜蓿的烘干情况,订单量不断增多,要赶紧烘干加工好给客户邮寄出去。
26岁的王福元,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可以在大城市找份不错的工作,却选择了回村,和父母一起种苜蓿。勤奋好学的他,琢磨起深加工,把苜蓿制作成宠物食品,开通网上销路,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种苜蓿,卖给周边养殖场。我爸总说,我们这边的苜蓿长势好。”王福元说,小时候,他觉得种地辛苦,也想着靠读书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然而,村里的发展变化让他改变了想法,2018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创业扎根。
父辈种了十几年苜蓿,有经验、有销路。王福元决定沿着这条线扩展创新。“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了,种植销售模式也要跟上潮流。”王福元虽然年轻,但做事有规划、有远见。刚毕业,他就报名了黄骅市组织的电商培训。“我们种的苜蓿再好,也就周边知道;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可就全国知晓了。”他不仅借助培训学会了网店的运营管理,熟练掌握了上架商品链接、优化关键词等操作,还自学了修图、拍照等技能。他的目标很明确:把自家的苜蓿招牌推向全国市场。
一年后,他在淘宝安了“家”。起初,一天成交量仅为个位数,王福元不气馁。好酒怕巷子深。为了让顾客注意到自己的店铺,那段时间,王福元每天对比数据,优化关键词,为的就是让店铺更容易被搜索到。终于,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王福元的店铺慢慢站稳了脚,他乘胜追击,先后又在拼多多、阿里巴巴开了6家。
随着销量的增加,种植规模也在扩大,如今种植近3000亩。将苜蓿加工成宠物食品,源于一位顾客的询问。头脑灵活的王福元意识到这是商机,这些年,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像兔子、荷兰猪、龙猫、仓鼠等,所以产品也要创新。和父亲商量后,他立刻购进了多台烘干机,还盖了一间空气能烘干房,大刀阔斧地干起来。
“第一批产品出来,客户就很认可。”王福元说,苜蓿加工成宠物食品,不仅提升了网店成交量,还增加了许多回头客。他现在运营的网店平均每天都有六七百单的销量,年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千万元。不仅如此,还带动周边村20多人实现就业。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王福元扎根广袤田野,点亮了自己的创业梦。他说:“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更多学习和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还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如今,忙碌之余,王福元还在不断学习,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现在农村的发展变化,农村的广阔天地同样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