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 萍
在南皮——南皮西110千伏新建线路工程施工现场,“90后”项目管理专责王万福通过可视化屏,操控着无人机缓缓升起,在高空中“穿针引线”,牵引着引导绳落入新设计的放线滑车轮槽内。这项工作不需要“高空超人”了。
1992年出生的王万福,长年和一线高空作业的电力工人打交道,深知“高空超人”技艺高超的背后,是安全隐患和工作艰辛。去年,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几个课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出身的王万福当即揭榜,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同向“高空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起挑战。
“公司每年发布的研发课题,我和同事们都特别关注,甚至有些期待和兴奋。这些年,电力事业飞速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的脚步越来越快。我很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王万福,很快有了思路,他找到了高空放线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牵引导线,二是重新设计放线滑车。牵引导线,王万福首先想到了无人机。王万福做过无人机巡线工作,是个无人机操作高手,曾经在河北大工匠无人机技能竞赛中,利用无人机远程扎气球、套圈等,技艺超群,获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随后,王万福和队友们决定重新设计一款放线滑车,适应无人机牵引导线。新装置借鉴了钥匙扣的结构设计,将单侧弹簧开口结构引入本体设计中,导引绳通过这个结构可以顺利进入滑车轮槽,代替人工完成导引绳展放工作。
电力设备设计,王万福是行家。但是使用什么材质、如何制作,他却是个“门外汉”。王万福四处打听铸造厂家,可因为他需要的产品量小、且不是成熟的商品,屡遭拒绝。几经辗转,才找到合适的厂家,制作出样品。
为了实时监测滑车工作状态,王万福还开发了视频监控模组,降低了无人机操作难度,作业用时和传统方式相比,降低了60%。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沧州全面推广,并正在申请专利,同时获得第十届中国(河北)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暨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河北赛区)一等奖。
“科技创新,在我工作的环境中氛围很浓厚。尤其是在机械化、智能化大趋势的带动下,给了我们很多挑战和机遇。我是负责项目管理的,能让电力基建项目提高效率,就是我的使命。”王万福说,感谢伟大的时代,让他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这些年,王万福时时刻刻关注国家电网的揭榜课题和各种技能大赛,希望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能为电力行业机械化、智能化作出贡献。
几年来,王万福参加了众多科研项目研发,目前获1项发明专利授权,还有17项专利正在申请当中。“只要踏实肯干,总有自己的舞台,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时代作出贡献,正是青春的意义。”王万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