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会计师李雅君的美篇《母亲的珍藏》一经上传,便引来无数网友关注共鸣。文中95岁的老母亲及其家庭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命运,戎马一生的老父亲抗美援朝、援越的军旅岁月,时间跨度长达80多年的大量珍贵老照片,感动无数人。
5月11日上午,走进运河区中心家园苑振哲老人的家,一下子就被眼前这位95岁高龄的老太太惊住了:腰板挺直,腿脚灵活,思维敏捷,谈吐温雅,精神矍铄,哪里有一点儿九旬老人的影子?
“我妈妈前两年还能游泳、弹脚踏钢琴。前些年,她还是舞蹈队的领舞呢!”三女儿李束君骄傲地说。
繁华与过往已是过眼云烟,如今,老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整理老照片上。一生珍藏的照片,她都宝贝似地分好类、夹在本子里,再用袋子裹了一层又一层。打开来,历经岁月洇染的老照片,大多已经泛黄,却保存完好。30年、50年、80年……时间越久,岁月积淀的风韵也越是浓烈深沉,引发人们无限的回忆、感慨和思念……
定格一个家庭的世纪故事
苑振哲出生于1928年4月1日,沧州大和庄人,童年在许官屯度过。父亲是一名教书先生,母亲是家庭妇女,日子很是清贫。从记事起,她就和父母在沧州城里租房居住。
她拿出一张照片,是她12岁时和母亲的合影。那时的她留着学生头,眼神中带着几分倔强;母亲则脑后梳着发髻,露出光滑的前额,是那个时代妇女的家常装扮。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沧州很快也沦陷了。我们一家辗转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在山东济南度过了一段流亡岁月,后来又一路步行回到了沧州。我八九岁时,在父母的支持下,进入当时的县立女子完全小学读书。这所小学就是现在实验小学的前身。这张照片,就拍摄于读书期间。”
苑振哲原名淑珍,振哲是她给自己改的。“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我们这一辈,男孩子都是从振字起名。我想,女子能上学,和男子并没区别,为什么不能从振字起呢?”
1947年,沧州解放后,苑振哲在卷烟厂做女工。家附近有两家照相馆,这期间留下了不少照片。
最有意思的一张,是苑振哲和闺蜜杨福茹的合影。这张照片是她父亲的学生、摄影师张奇凯拍摄的。照片上,杨福茹女扮男装,短发、白鞋白裤白衬衫,像个男孩子;苑振哲白衬衣、背带裙、梳两条蝴蝶结马尾辫,背坤包,满是端庄优雅的少女气质。
苑振哲与爱人李金山的婚姻,也是一张照片定终身。李金山是河南长葛人,原来在傅作义的部队。部队起义后,随新组建的解放军部队驻防沧州。二人见面前,李金山特意到照相馆,请张奇凯专门拍了一张“分身像”。
李金山的这张便装照片,伟岸帅气,一下子俘获了苑振哲的芳心。1952年,苑振哲跨过千山万水,赶到安东(现辽宁丹东),与李金山结婚。那时,李金山所在的部队已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苑振哲坚贞不移,生死相随。夫妻二人从此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直到1975年离开部队,回到家乡。
春去秋来,草木枯荣,她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丈夫,但也迎来了3个女儿、外孙、重外孙们。如今,这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聚会时,还会延续家庭传统,拍照摄像留念。把新旧照片放在一起,就是这个家庭近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故事。
见证爱人20多年军旅史
在苑振哲珍藏的照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军旅照片。这里面不仅有爱情、有亲情,更有难忘的战友情。
“我觉得外公外婆思想还挺进步的,当时家中就母亲一个独女,他们肯把唯一的女儿嫁给上前线的父亲,很了不起。”提起母亲一路追随父亲的往事,苑振哲的二女儿李雅君感慨地说。
他们的婚礼没有仪式,李金山召集战友吃了顿饭,二人拍了张合影,就算结婚了。照片上,苑振哲梳着两条麻花辫,坐在石凳上,低头看书,娇羞浅笑;李金山站在对侧,一条腿踩在石凳上,似在看书又似看人,含情脉脉。照片后面,铅笔字依然清晰:“母亲存,庆忱赠。1952.8.20”。苑振哲说,照片是赠给自己母亲的。丈夫又名国庆,她又名达忱,庆忱是二人的合称。浓浓爱意,可见一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丈夫所在的铁道兵部队,排除艰险,抗击敌机轰炸,粉碎空中绞杀战,战胜洪水灾害,保障铁路畅通,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期间,丈夫留下了不少照片。有与战友的合影、刚从朝鲜胜利归来时的独照、身穿“英模”服、胸戴军功章的照片,也有与苑振哲回沧探亲时和家人的合影。苑振哲最喜欢的,是丈夫穿皮夹克与战友们的一张合影,照片上,威武帅气的形象,仿佛永远定格了一般。
“你们的父亲在抗美援朝时负过伤。”3个女儿还是在母亲翻看照片时,才听说这一点。她们觉得,父亲做人很低调,从不炫耀,这才是军人高贵的品德。
此后,丈夫随部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转战大半个中国,越是艰难险阻的高山峻岭,越能见到他们披荆斩棘、气壮山河的奋战身影。
他们的3个女儿相继出生。大女儿琦君,出生在福建,15岁当兵,18岁入党,身上有淳朴的山里孩子的影子。二女儿雅君,出生在沧州,跟随外婆长大,后来才随军生活,性格上更像苑振哲,知性、坚强。三女儿束君,出生在湖南,活泼开朗,是个辣妹子脾气。3个女儿小时候的照片很多是在部队拍的,这些照片放在一起,都是铁道兵部队生活的一种见证。
抗美援越战争中,李金山再次奔赴前线。友谊关前,留下了他与战友们的一张张合影。
这期间,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作为军属,她积极投身部队宣传工作,参加过部队的宣传队,还是家属委员会副主任。后来,她还参加过军人和军属一起组织的文艺演出,跳过舞、演过活报剧,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每每翻看这些老照片,苑振哲常常念叨:不知道当年的战友们还好吗?当年的军嫂们是否还健在?文工团里最投脾气的“小燕子”,现在去了哪里……
苑振哲对照片的珍爱,渐渐引起女儿们的注意。年龄愈长,她们也开始关注这些老照片,并被这些无声的影像一次次感动着。父亲生前寡言少语,但照片里的父亲形象却是那么生动英武,让她们总想从母亲那里了解父亲更多的故事。二女儿雅君将这些故事和图片集中制作了美篇作品《母亲的珍藏》。
“我特别想通过这些老照片,寻找到父亲的战友们,知道他生前没有讲的故事。”李雅君说。
展现岁月积累的家国情深
听说苑振哲保存有跨越百年老照片的消息后,我市著名摄影师王少华、陈立新立即来了兴趣,与我们一起欣然前往。
翻看着照片,两位摄影师无比激动。因为这些老照片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故事,还折射着近一个世纪的时代投影。铁道兵部队的精神风貌,沧州近一个世纪的风土人情,都在这个家庭绵延百年的影像资料里鲜活起来。
战争时期的珍贵影像,上世纪50—70年代铁道兵部队的营房、车辆,军人们彼时的风姿、豪迈的气度,军属们乐观、自信、昂扬的风貌,甚至那个时代部队文艺演出的舞台、演员、节目等,都一一展现其中,勾起了很多亲历者的回忆,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另外一部分,则充分反映了沧州的风土人情。
苑振哲与母亲的一张合影,拍摄于1939年至1940年间。照片上,母女俩身上都有一种安静且凛然的气质,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苑振哲说:“我们就是平民百姓,父亲教书,也教母亲识字,可能都受父亲影响,身上有书卷气。再说,我们刚刚经历日寇入侵,正是山河破碎、生活颠沛的时候,肯定交织着国仇家恨万般情绪。”
苑振哲珍藏的另一张与母亲的合影,母亲坐在椅子上,裹着一双小脚,她则斜靠在椅背上,穿着小花衬衫、短裤、白袜黑鞋,辫子上有绸子扎的蝴蝶花,靓丽可爱。那是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拍摄的。说起母亲的小脚,还有一段故事:“母亲出生于1907年,当时是清光绪33年,所以是小脚。我长大些后,母亲也曾让我裹脚,幸亏开明的父亲表示反对,就没裹成。不然以后到了部队,这‘三寸金莲’可就出名了。”
1947年,沧州解放后,苑振哲和闺蜜们拍过不少照片。通过这些照片可以看出,那时沧州有女子学校,女生不仅来自富裕家庭、书香门第,还有不少平民家庭的女孩儿。她们蓬勃自信有朝气,像现在的女孩子一样,也追求时代风潮,放到今天,其衣着打扮依然不失时尚靓丽。
当时的摄影水平已相当高超,不仅照片质量好,跨越几十年依然清晰如故,还会拍“分身像”这种合成图片。苑振哲还拍过不少“艺术照”,她说:“那时我们就喜欢拍一寸照片,如果拍得好,再放大冲洗,是赠送朋友的最好礼物。”她就曾将自己的照片赠给闺蜜“茹妹”,还与“茹妹”拍过大量合影。
结婚后,苑振哲与李金山拍有大量合影。两人最喜欢的一张,还是二人婚后寄给母亲的那张“结婚照”。照片背后的故事,远远超越照片本身:想想当初,姑娘独身一人,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前线寻找未婚夫,婚后3天,丈夫就上了战场。那种爱情的纯粹和力量,直到今天依然震撼人心。
真正的浪漫并不一定是卿卿我我,就好像真正的相知,也不必借助过多语言一样。这些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本来的模样。虽历经风雨,却有着穿透岁月的力量。
还有,那山高水长、依依惜别的战友情,那告别妻女和家园,跨越大半个中国、气壮山河的奋战画卷,都令人感动、感喟、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