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杰
5月的海南,烈日炎炎。师洪飞和团队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筹建的种子实验室正式运营,一个新的玉米基因性状正在研发中。师洪飞说,新品种应用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基因技术,也必将产出更高产量的中国粮。
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崖州湾科技城视察工作时,展台上的玉米种子由师洪飞团队提供。
今年39岁的师洪飞,是沧玉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运河区土生土长的种业专家。“一袋好种子,多打百斤粮”这个道理,师洪飞从小就懂。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一心扎根农业,在玉米新品种选育这条路上留下一串串足迹。多年的风吹日晒,使师洪飞皮肤变得黝黑,加上鬓角的白发,模样看起来和他的实际年龄有些不符。
“现在做玉米育种的专家越来越少了。”师洪飞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因为玉米是世界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打造“高、富、帅”基因,选育一个新品种并不是件容易事。
师洪飞介绍,从组配选育自交系开始,沧州一代、海南一代,这样南繁北育要选育八代用四年时间才能稳定下来,第五年组配杂交种测试,第六年参加试验程序,通过区试、生产试验到通过审定需要三年,这样十年才能选育出一个好的玉米品种,称得上“十年磨一剑”。
在海南育种时,玉米授粉期正值春节前后,师洪飞每年都盯着,在海南度过了17个春节。在北方,玉米授粉期恰逢盛夏三伏天,每天早上只要天一亮,不管露水有多大,育种人都得钻进玉米地搞调查,每次走出玉米地时,衣服都湿得像水洗过一样,露水和汗水交织,捂得身上都是痱子。师洪飞一天连续给玉米授粉六七个小时是常事,“腰弯得都直不起来了,脸上、脖子上、手上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花粉抖落上面,汗水一浸,又疼又痒。”
育种很辛苦,可对育种人来说,真正的压力来自能否育种成功。17年的艰苦奋斗,让师洪飞掌握了玉米育种的核心技术,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不断取得新进展,现已自主选育品种13个,合作选育品种19个,待审品种8个,新品种选育数量居河北省种业企业前列。多年来,新品种在河北推广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占全省夏播玉米面积的14%;在黄淮海地区1.7亿亩玉米面积中推广种植面积达1100万亩,占七省种植面积的6.4%。单年度为国家玉米增产增效5亿公斤以上。
今年大年初一晚上,万家团圆时,在海南工作的师洪飞和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国英一起讨论生物育种的前景,让他更加坚信,未来的种业一定是高科技的时代,只有靠自己,才能在种业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这也燃起了他人生的一个新梦想:育出好种子,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守好中国种业自己的“芯片”。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3月中旬,师洪飞联合隆平高科种业等公司、王国英团队,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创立了海南绿谷生物育种公司,并出任总经理。海南绿谷生物育种公司规划投资3亿元,一期投资5000万元,主要从事新品种研究工作。整个4月,公司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种子实验室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近日开始正式运营。
有了种子实验室,师洪飞的工作更加繁忙,几乎每天,他都要工作到深夜。“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质朴的话语,种在了师洪飞的心中。“一年又一年,一梦接一梦”。接下来,师洪飞还打算将新品种实验室、试验专区项目引入沧州,建设实验楼、博士后工作站、种子生产苛刻工厂及试验专区。师洪飞说,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吃得越来越健康美味。他和团队会继续前行,追求选育更高产、更优质的玉米新品种,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