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也是水资源“贮存器”和“物种基因库”。南大港产业园区把南大港湿地保护摆在第一位,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一幅水清岸绿、鱼儿畅游、飞鸟翔集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120只白枕鹤恋上这儿
芦苇茫茫,水巷纵横,迁徙而来的白枕鹤已安然置身其中。它们时而立在滩涂,时而翱翔于天空,和湿地融为一幅美丽的油画。
不知何时,飞鸟和湿地达成约定,每年春夏迁徙季,便是飞鸟赴约时。
白枕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7种濒危鹤种之一,目前中国约有3000只白枕鹤,占全世界总数的70%。今年有120只白枕鹤飞抵南大港湿地,数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同样赴约的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一些疣鼻天鹅也如约而至。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飞鸟对这儿的喜爱不言而喻。
漫步湿地,空气似乎把毛孔都吹开了,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舒服极了。常来湿地,鸟儿早把自己当成主人,呼朋引伴地上前来,引着人们往里走。
登上观鸟台,湿地尽收眼底。站在高处远眺,芦苇一片连着一片,相拥着漫向天际。透过望远镜望去,远处的鸟儿似乎一下就飞到眼前。什么是水天一色?什么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瞬间有了答案。
爱鸟护鸟成时尚
眼下,清洁水环境、进行护鸟宣传,湿地管理人员与护鸟志愿者忙得不亦乐乎。其中,最振奋人心的是放归鸟儿。
只见一只灰鹤扑腾着翅膀升空,瞬间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中,英姿飒爽的劲儿,和一个月前被发现时简直是天壤之别。彼时,这只灰鹤因肠炎伴随着腹泻,落在中捷产业园区,病恹恹的。经过人们一个月的悉心照料,它终于重返天空。
为了对灰鹤进行及时监测,工作人员还为灰鹤佩戴了写有编码的卫星定位器,对其活动范围、寿命等进行追踪,从而了解其放归自然后的生存状况、迁徙路线和生活规律。
监测不仅体现在对鸟儿的救治中,还融入湿地生态环境常态化“体检”机制。在保护区内,湿地设置了4处野生动物观察点、3条巡查路线,便于对重要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地和鸟类主要繁殖地、停歇地、迁徙路线及相关环节进行监测。迁徙期里,监测频次从两周一次增加到一周两次,而在冬夏,还要开展留鸟监测。
可喜的是,除了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鸟护鸟队伍当中。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敬贤笑着说:“现在,许多人发现伤鸟都会选择主动联系我们。去年,我们就救助了10只受伤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好环境引来“环评师”
初夏的南大港湿地,温润的风吹拂着芦苇,大地滋生出郁郁新绿。经过38天的孵化和细心照料,8只“丑小鸭”自然孵化,顺利破壳。
湿地之美,美在生态。这片由芦苇沼泽、盐地碱蓬沼泽、柽柳灌丛沼泽、盐池、鱼虾塘、开阔水域等构成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因鸟儿的到来更加灵动富有生趣。
湿地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南大港湿地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命脉在生态,而大自然的事就得按着大自然的规律办。
为了修复北部养殖池塘区,为鸟儿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区开展了多项生态修复工作。通过“退养还湿”、微地形整理工程、滩面营造、坡面的生态化改造工程,在南大港湿地北侧的养殖区域建起长度4.5千米的清理围堤,并恢复了自然湿地106公顷。同时,将养殖池塘恢复为自然湿地,形成了约5000米的自然岸线,为鸟类觅食栖息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每年冬季,保护区会及时对湿地内陈年芦苇及倒伏芦苇进行清理,保证候鸟的栖息空间,防止倒伏芦苇腐烂变质影响湿地水质。
鸟儿是湿地的“环评师”。如今,保护区内已有鸟类268种、昆虫291种、植物237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大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
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鸟儿与湿地相存相依,舒展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