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王 佩 南 楠
张鑫海何许人也?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知道他的人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记者同志,一定要好好表扬表扬鑫海!他的事,我们每个人都能讲出几件来……”
围上来的人,这个说他在社区上班,那个说他是外卖小哥,可熟悉张鑫海的朋友却说:“他是个不会做买卖的生意人——不到一个月就损失了15万元,我们都替他疼得慌,只有他自己除外……”
评价一:
“不会做买卖的生意人”
对于朋友的评价,张鑫海是这么回应的:“我不是大款,这些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但如果需要,我还会做同样的选择。”
事情还要从几个月前说起。
张鑫海是河间市美团外卖的负责人。今年疫情期间,为了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采购和送达,张鑫海给公司骑手们涨了不少工资,以鼓励大家参与到抗疫一线中去。那段时间,公司日配送量在1万单左右,骑手工资涨了,配送费却没有涨。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张鑫海亏损了15万元。
虽然损失了不少钱,但张鑫海心里却特别痛快。
平时,外卖小哥的送餐箱一次可以装10多份饭,单程能接好几单。而疫情期间,采购米、面、油、蔬菜、水果的居民特别多,这些物品不仅沉还占地方,外卖小哥单程只能接一单,无形之中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大家谁也没有怨言,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很多人形容我们外卖小哥是‘城市摆渡人’,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对这个称呼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这钱,我觉得赔得值!”张鑫海说。
评价二:
“最熟悉的陌生人”
张鑫海古道热肠。工作之余,他还是河间市世纪阳光社区的一名志愿者,是居民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年疫情期间,张鑫海作为志愿者,始终坚守在防疫志愿服务一线。他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协调核酸检测中的各种问题,自掏腰包给志愿者们订餐。
除此之外,张鑫海还负责过拉警戒线、逐户填表登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菜买电等工作……
在抗疫一线,张鑫海奔波的身影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人认出了他。
的确,这不是他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投入到抗疫一线了。
在2020年,张鑫海就联合20余家商家成立了河间市爱心商家联盟。他带领河间市美团外卖的骑手,免费为防疫工作人员提供送餐服务。河间市13个作业点的300多位环卫工人、部分小区值守点的执勤人员、进行消杀作业的蓝天救援队队员,还有在医院和隔离点忙碌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是见证者。
在张鑫海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进来,纷纷将店内现有物资捐了出来。在大家的支持下,那段时间,张鑫海带领公司的骑手们每天大约送出500多份物资。
评价三:
“随叫随到的志愿者”
在疫情防控中,张鑫海冲锋陷阵;在平时生活里,他也有着一副十足的热心肠。
每年中秋节和春节,张鑫海都会提前买好米面油等慰问品,走进困难群众家庭,和他们聊天唠家常,谁家有什么困难,遇到了哪些难题,他都知道。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困难群众,千叮咛万嘱咐:“有事儿打电话,随叫随到!”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候,张鑫海作为社区志愿者,逐户登门,礼貌且不厌其烦地沟通,告知大家人口普查工作的基本流程和重要意义。那段时间,一句颇为俏皮的“大国点名,没你不行”,不仅成了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拉近了他与居民的距离。
工作生活中,他爱岗敬业、善于思考、团结同志、友善待人;志愿服务时,他服从安排、任劳任怨、急人所急、想人所想。
总有人问他:“你这样不累吗?”
他笑着回答道:“累!但只要对那些遇到困难的人有所帮助,我就觉得值!”
张鑫海没有说谎。
这些年,无论哪里发生灾情,只要张鑫海知道了,他都会带头捐款。在他的影响下,公司成员团结一心,纷纷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大家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响应张鑫海。
自我评价:
“一个普通人”
人们称赞张鑫海,说他是“标杆”,是“榜样”。
可在张鑫海心里,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他特别自豪一件事:“今年3月以来,河间美团外卖先后接到了100多封手写的感谢信,系统好评更是不计其数。”
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激起更多善念,引发更多善举,让社会充满爱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