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0日
第06版:06

两宋山水画的诗意之美

付红妹

翻开两宋山水画史,无论是文人山水还是画院山水,都可以看到一种融诗意入画的创作倾向。但是,言山水依诗作画只是对其诗化倾向的表层解读。深入下去,“画中有诗”的实质应该是山水画与诗歌的意境会通,而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又离不开有宋一代士大夫们那浓郁的书卷精神。

王国维曾在《宋代之金石学》中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宋代的“人智之活动”充实、丰富而成就卓然,汇成了宋代社会浓郁的书卷精神。与唐人相比,宋代士大夫少了喋血疆场、马革裹尸的豪情,更多的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幽情雅致。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由读书向外发散,诸如金石、诗词、琴、棋、书画、茶、酒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纳入他们的审美范围,蒙上一层“雅”的色彩。书卷的陶养、艺术的熏染、学术的浸润,这样的社会氛围熏陶出士大夫书卷精神那种典雅脱俗的审美品质。宋代士大夫书卷精神对文化建设的参与,推动了绘画文化内涵的深化和雅化。这种倾向更鲜明地体现在山水画领域。在宋代,山水画取代人物画成为绘画的大宗,本身就是中国绘画雅化的表现。而这一雅化的过程是和士大夫的书卷精神相联系的。俞剑华曾指出:“以其时文人学士,率皆游心翰墨,寄情山水……唯以其人品高尚,文学丰富,诗意悠长,书法超逸,故所作虽不精工,亦有一种秀逸高雅之气,扑人眉宇,所谓文人画,所谓士气,所谓书卷气,所谓无纵横气,俱属此类。” 宋代文人士大夫不但参与山水画创作,而且论画、评画之风甚盛。这一切造就了绘画的文学化倾向,具体到山水画,或者应更准确地说是诗化倾向。

“意境”本是诗论的范畴,山水画的意境说,可视《林泉高致》为发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画的意境作了透彻的阐释:“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郭熙认为,“境”与“象”是密不可分的,“境”产生于“象”,不能脱离“象”而存在,无论是“景外意”还是“意外妙”都离不开对山川、岩泉等具体物象的审美观照;“境”起于“象”但不止于“象”,它是象外无限的空间,有着比“象”更丰富的内容;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欣赏者的参与,真切生动的艺术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想象力而才能形成一个“鸢飞鱼跃的灵境”。不仅如此,郭熙还对画家创造意境的过程作了展示:“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郭熙强调画家必须以“万虑消沉”的审美心胸对“古今诗什”进行审美观照,在对诗境的体味中,实现对画面具象和空间意象的艺术把握,在心手相应中完成对山水画意境的创造,画与诗正是在意境上实现了终极的结合。

宋代诗画相融的文化氛围孕育了郭熙的山水画意境论,而郭熙系统的理论和精湛的创作加之受宠于宋神宗并主持画学的地位,又对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趋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画继》记载,宋徽宗朝画学“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只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该画题出自寇准的诗《春日登楼怀归》,寇准诗又源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夺魁的关键是画家真正领悟了韦应物诗的意境,画面表现出一种闲雅萧散的生命情趣,诗情与画境在此达成心灵的默契,把观者从有限、有形画面引向无限的审美空间,正所谓“情留象外”“画尽而意不尽”。

南宋山水以院画为主已是学界共识。其代表人物马远、夏圭的那“一角”“半边”的构图,以简代繁,虚实相间,迷茫旷远,以有限通无限,正是源于对诗意境的追求。在“梅石溪凫”“晓雪山行”“溪山清远”等画题背后潜藏的,是在诗境的烛照下,对自然景物的精心裁取和优雅精细的描绘与布局。画面中大片空白的运用,更是呈现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可为一例:江天一色中,唯有一扁舟、一钓叟及舟下几缕微波而已。画面大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集中刻画了渔翁在寒江中专心垂钓的神气,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引发了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在意象连绵的感兴中直抵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茫而超逸的诗境。“全景不多”是马远在构图上的突出表征:画高山,不露顶不见峰,让观者想象其高;画深谷,不见底端,让观者想象其深。这种把欣赏权交给观者的手法,是借助诗歌意境创造的一种审美表达。

“山水之难,莫难于意境”,擅山水又精于鉴画的金北楼(1879-1926)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两宋山水在千年之前就抵达了这个高度,并奠定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品格。而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不能无视宋代那颇具时代特色的、典雅的文人士大夫的书卷精神之影响。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两宋山水画的美学精神及当代价值》,HB17YS002)

2022-05-20 付红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7522.html 1 两宋山水画的诗意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