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运河区戎泰家园有这样一对夫妻:丈夫张志勇是名律师,妻子江玉娟是位医生。尽管工作都很忙,却依然牵挂着大山里的5名学生。夫妻俩,一个是“公益二代”,一个是英雄之后,公益情怀早已根植于心。
“相比父辈们,我们所做的这些,微不足道。我们希望,这样细小的爱会传递得越来越远,让那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夫妻俩说。
父辈影响
从小萌生爱的种子
在沧州,提起海兴“五老”帮教团,几乎无人不知。在30多年的岁月中,这个团队义务帮教海兴服刑人员,行程一万多公里,社会效果良好,广受社会赞誉。张志勇的父亲张玉荣,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
夫妻俩虽然知道父亲在帮教服刑人员,但对具体情况并不了解,直到从报纸上看到海兴“五老”的事迹,才惊叹:原来父亲做了这么多!
张志勇是河北恭惠律师事务所主任,他说,自己做律师,很大程度上受父亲影响。张玉荣退休前是负责海兴法治建设的县领导,他长年穿中山装,五个扣子一丝不苟地扣到领口,80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张志勇曾随父亲一起到监狱进行帮教。那是腊月里的一个冬天,在服刑人员的文艺晚会上,父亲逐一握着他们的手,给他们播放家访视频,鼓励他们好好改造减刑。
“父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们不是坏人,是做了坏事的好人。”张志勇说,父亲指引他走进法律的世界,让他关注社会问题,用爱唤醒那些有悔改之意的服刑人员。
江玉娟的父亲江志坚,在沧州大化集团退休,是一位见义勇为的救火英雄。那一年,江玉娟1岁多,年轻的父亲为了保护单位设备,闯入火海,结果造成90%以上烧伤、一只眼睛失明……
“烧伤给父亲造成的身体伤害很大,他几次和病魔做斗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先后将公司下属的两个濒临破产的厂子扭亏为盈。为了减轻父亲病中的痛苦,我最终选择了学医。”江玉娟说。如今,她是沧州市中心医院脑科医院康复科主任。
在医院工作,经常遇到情况特别困难的病人,她经常组织同事进行捐款:“我是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做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16年,江玉娟偶然发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加油一起成长”月捐项目。经过考察,她决定加入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贡献,帮助山区孩子更好地完成学业。
特殊缘分
夫妻资助山区儿童
通过扶贫基金会,2016年,江玉娟捐助了两个孩子。至今,她还保留着与两个孩子的通信。
“您寄的爱心包裹我已收到,感谢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对您充满感激之情。我是一个成绩很差的孩子,自从您帮助我后,我变得积极乐观了很多,成绩也提升了不少,以后我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信写得歪歪扭扭,但纸短情长,江玉娟一直珍藏着。她觉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这些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这个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她告诉了丈夫张志勇,夫妻俩一拍即合,决定一起捐助第三个孩子。
就这样,远在贵州的男孩儿浩浩,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刚结对时,浩浩10岁,读四年级,父母在20多公里外的县城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姐姐相依为命。
每隔一段时间,张志勇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就会收到一封“特殊”的信。每当听到门卫师傅喊“张律师,扶贫基金会给你来信了”的时候,张志勇心里总是美滋滋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他甚至想,有机会一定和妻子去贵州看看浩浩。
分开资助
价值会更大些
贵州之行最终因夫妻俩忙得无法抽身而难以成行,这成了他们助学路上的一点儿小小遗憾。很快,他们又分别结对了新的山区孩子。“我俩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分开捐,就把这件小事做得更大一些。”二人说。
夫妻俩平时工作很忙,一个星期难得有一起吃晚饭的机会。晚餐后一起看孩子们的来信,这样忙里偷闲的时刻,让他们觉得特别美好。每看完一封,他们心里就多一份牵挂:“希望与我们有缘的孩子能够过得幸福快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夫妻俩也会和儿子分享结对孩子的情况,给他种下爱的种子。今年疫情期间,江玉娟在医院值守,听说社区需要志愿者时,正上大学、滞留在家的儿子第一个报了名。这让夫妻俩很是欣慰。最后,张志勇和儿子一起当了志愿者。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常常想,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与大山里的孩子生命中曾经交集过、互相影响和感动过,这就是一段难得的缘分。”江玉娟说,他们都非常珍惜这份缘,希望孩子们都能长大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