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之下,旅游业首当其冲。面对困难与挑战,景区该如何应对?走上“云端”、开发文创产品、丰富业态、加强智慧景区建设……我市不少景区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用更好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富有创意的方案为发展“储能”。
景区上线“热热身”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萌宠乐园,这里是沧州动物园新打造的景点,大家跟随镜头一起看看这儿有哪些小动物吧。”5月17日9时30分,沧州动物园开始抖音直播。
小白兔蹦蹦跳跳,活泼可爱;小矮马躺在地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小羊驼自顾自地玩耍,任凭旁边游客怎么打招呼……屏幕上方,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们陆续“出镜”。下方评论区内,“呆萌”“有趣”“有时间一定去转转”……“粉丝”们意犹未尽纷纷感慨。
从今年“五一”开始,沧州动物园推出线上云游活动,每天在抖音平台进行两场直播。同时,在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景区中的“明星动物”,人们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和短视频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除了“云游”沧州动物园,你还能在线上游览东光大运河畔的“网红打卡地”。
关注东光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公众号,点击《“云游”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仿佛一时穿越到现场。屏幕中,详尽直观的坝体剖面图、摩肩擦踵的夯筑场面,瞬间感受到这座百年糯米大坝的岿然。
想要欣赏万亩“森林氧吧”的美景,打开《“云游”氧生园》,绿树葱茏,花草掩映,曲径通幽,让人隔着屏幕都想深吸几口气。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东光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在公众号上打造“云游大运河”栏目。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陆续拍摄大运河畔的特色美食和风土民情,游客打开手机便可沉浸式地感受水驿古镇的运河风情。
景区走上“云端”,讲解员变身视频主播。疫情影响下,我市不少景区在推行线上预约、错峰游览的同时,纷纷推出“云游”活动。虽然这种虚拟体验形式不能取代实景式的传统旅游,但是能与线下旅游有机结合,既方便游客提前做好“功课”,实地游览不走马观花,还能为景区增加客流量,培养潜在受众。
“疫”中寻机“动动脑”
受疫情影响,当前,献县单桥景区还未开放,工作人员在对景区进行日常维护的基础上,每周都要开一次研讨会。
景区负责人齐冬梅告诉记者,疫情是把“双刃剑”,对旅游业来说既是危机,又蕴藏着新的转机。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自驾游、亲子游等短途游更受游客欢迎,如何丰富景区业态为游客打造全新的体验?她和工作人员不断商讨方案。目前,景区内新打造了露营体验区,工作人员正在与献县的文化学者接洽,要把当地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融入景区的研学体验项目中。
在沧县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景区虽然关闭,但工作人员仍在忙碌着。他们在进行绿化养护、设备维护的同时,配合主管部门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
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铁狮子是沧州的“图腾”,文创产品除了能够给景区带来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将沧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是他们不断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的初衷。
沧州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2019年在对铁狮子景区和旧城遗址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建设而成。这几年,景区一直致力于文创产品开发,目前已开发铸铁铁狮子摆件、衣饰、书签、明信片等三四十种文创产品。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说,疫情并没有阻挡景区的发展,他们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对文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文化创意生动地讲述狮城故事。
苦练内功“充充电”
疫情期是攻坚期、转型期,也是调整期、内功修炼期。这在旅游行业已成为共识。
作为我市首个省级智慧景区示范点创建单位,面对疫情影响,南大港湿地潜下心来练内功,利用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增加文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如今,景区打造了多处智慧场景。南北门客服中心内,游客点击智能滑轨导览地图中的图例,就可以听到不同景点的介绍,此外,还能通过鸟类互动设备,亲临鸟类奇幻世界,放飞投影里的候鸟。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还将建设线上服务门户,集旅游线上消费、AI智能问答、AR导览讲解等服务于一体,并通过3D建模打造“数字博物馆”,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新颖的体验。
闭园期间,河间府署景区将当前疫情危机转化为环境提升的契机,积极为游客打造整洁、舒适、安全的出游环境。
工作人员在加强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组织员工开展安保、消防等服务岗位业务培训,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改造,并对景区各个方位进行全面消杀、卫生清理,随时为景区开放做准备。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疫情影响是暂时的,持续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并没有改变。他们在联合相关部门对景区加大金融扶持的基础上,指导景区加强智慧化建设,培训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提高接待服务功能,适时开展本地游活动,为景区发展“储能”,提高旅游产业复苏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