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5日
第06版:06

小蚂蚱“蹦”上致富路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刘 璐

这阵子,家住黄骅市常郭镇柳林庄村的刘青、邓金锋夫妇忙坏了,微信群里响个不停,都是订单。

“这不,头茬的蚂蚱接近尾声了,客户都抢着下单呢。”生意红火,刘青喜笑颜开。

这边,刘青忙着发货,那边,邓金锋在蚂蚱棚里也忙得火热。与普通蔬菜大棚不同,蚂蚱大棚有两米高,全部用透气的纱网和塑料膜建造,出入口处装有拉链,像一个巨型的蚊帐。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蚂蚱“铺”了一地,或爬或跳,足有数万只。棚内温度高,邓金锋埋头给蚂蚱喂食着草料,不知不觉,汗水就滴了下来。

聊起创业史,两人都深感不易。

早些年,刘青和邓金锋开饭店谋生。店里的油炸蚂蚱是顾客们常点的美食,刘青便想着,既然这么受欢迎,为啥不自己养蚂蚱呢?说干就干,这对夫妻雷厉风行。

可现实却不似畅想得那么美好,第一个要跨越的就是技术难关。

不知为何,田里随处可见的蚂蚱到了大棚里,成活率却不高。产量跟不上,效益自然就提不上去。邓金锋不放弃,多方打听,哪里有养殖蚂蚱的就跑过去参观学习,慢慢有了底气。夫妻俩善于琢磨,再加上一股子钻劲儿,不断丰富养殖经验,产量也提升了上来。

解锁了技术难题后,两人又迎来了高温考验。

蚂蚱的生长期是每年的3月中旬到10月中旬,大约能出三四茬。蚂蚱喜光,越热越兴奋,夏季棚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它们依旧活跃。可这高温对人来说却是个考验。彼时,大棚宛如一个大蒸笼,在棚里待一会儿,汗就能把衣裳浸湿。为了避开高温,一到夏天,夫妻俩早上5点多就已到地边打草。待棚内温度升高,蚂蚱们扑腾起来,抓紧一切时间到棚里喂食,一天要出入三四次养殖大棚。

“每天起早贪黑又得高温作业,开始身体吃不消,没想到,慢慢地也习惯了。”刘青感慨道。

让刘青想不到的还有两人心态的变化。“棚内温度一升高,蚂蚱就热闹了起来。等把鲜草抱进去,一下子,蚂蚱就附在了草上,尤其是那个小蚂蚱,先用嘴巴咬着秆,也不嚼,生怕别人抢了去,像个小孩子一样,十分有趣。”讲起蚂蚱的趣事,刘青的开心溢于言表。“辛苦,确实辛苦,但要是一天不去棚里看看,还想得慌呢。”

就这样,两人靠着悉心钻研、不怕吃苦的劲儿,将5个棚发展到20个棚,还承包了3亩地专门来种蚂蚱食用的黑麦草、玉米草等作物。

由于他们养殖的蚂蚱个头大、品质好,客户口口相传,在微信群里卖得十分火爆。这小蚂蚱不仅拢住了黄骅本地的客户,还跟着快递到了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地的餐桌上。由于客户储存不便,刘青特意建了个小冷库,便于客户随取随拿。

20个棚一年能出4000公斤蚂蚱,每公斤可卖40元左右,夫妻俩一年的收入相当不错。尝到了致富的滋味,他们也乐于帮助他人:“养殖蚂蚱技术含量不是很大。蚂蚱生长周期短,只要达到了生长所需的温度,产卵、生长就不是问题。有想养蚂蚱的可以上我这来,我无偿提供技术。”

2022-05-25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8070.html 1 小蚂蚱“蹦”上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