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我从小听着“雷锋奶奶”谢清洁的故事长大。受谢奶奶的影响,我在上学时就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2016年,走上工作岗位的我,第一时间就加入了谢清洁青年爱心服务队。在服务队的带领下,我们在清晨的街道清扫垃圾,擦亮城市;在拥堵的十字路口协助交警,服务市民;到困难老人家中,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说话聊天,力所能及解决一些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记得第一次去市特教学校,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去之前我是有些忐忑的,不知道怎样和孩子们相处。但当我们一起画画、做游戏时,顾虑彻底被打消了。他们是那么可爱,我很快就融入他们,成了他们的大朋友。临别时,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拉住我的衣角,把他画的画送给了我。这幅画一直放在我的桌头,见证着我们的友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是去慰问一位抗美援朝的八旬老军人。老人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还是一名热心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群众,努力发挥着光和热。他为我们讲述志愿军的故事,说自己是带着战友们的希望活下来的,要把战友们的那一份也活出来,更多地为国家作贡献。原本是我们为老人送关怀,最终却是老人为我们上了一堂宝贵的历史课、思政课。老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深深感动着我,激励我要做一名合格的时代青年,不畏牺牲、不怕困难,勇挑时代重担。
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层层筛选,我有幸成为了一名冬奥会志愿者,服务于张家口赛区志愿者驻地。
来到张家口,我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组织100名志愿者快速入住营地,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我提前5天到达驻地,提前协调分配房间,并在脑海里一遍遍彩排进驻流程。
入住当天,我一早便帮志愿者提前开好入住单,领取宿舍钥匙,还贴心地向驻地保障团队申请了一些男队员,帮助志愿者搬运行李。最终,100名志愿者仅用40分钟就井然有序地住进各自房间。
临近春节,听到有的志愿者说,这是第一次在外过年,想家里的饺子了。于是,大年三十那天,凌晨4点我便早早起来,和几位伙伴一起动手包饺子。当天中午,大家终于吃上了热腾腾的饺子。集体的温暖,融化了思乡之情。
冬奥会结束后,很多人问我,现场看比赛是不是特别精彩,有没有见到冬奥会冠军谷爱凌。其实,为了服从防疫安排,我75天都没走出驻地小楼半步,自然无从体验赛场的激情。
虽然没有看成比赛,也没见到谷爱凌,但我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冬奥记忆”——
连续两个多月,我每天24小时保持工作状态,协调解决驻地出现的各种状况。记得有一天凌晨1点,有个志愿者不小心划伤了耳朵,我赶忙把他送到驻地诊所,陪他紧急就医,及时处理了伤口。
环境封闭、战线较长,年轻的志愿者们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低落,我就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经验,化身知心姐姐,一方面帮他们分析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帮助他们调整情绪,正视压力,舒缓心情。每次和我谈完心,即使是哭鼻子的“小朋友”,也能重新振作精神,信心满满地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有人说,志愿者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冬奥会结束了,但属于我的人生还很长,我会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努力发出更亮的光,温暖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