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来,每到“六一”儿童节,“沧州好人”王红心的心里总会想着一个30多岁的“孩子”。
这个叫王小猛的“孩子”,王红心并没有见过,只是听他的父亲、盐山县大边务村村民王树茂说起他的事。
1992年1月31日,农历腊月廿七,家家户户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氛围里。傍晚时分,王树茂听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当年只有5岁的王小猛在外玩耍的时候,被一个高个子男人抱走了。
焦急的王树茂到当地派出所报了警,全家一起出动,凡是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都没找到孩子的踪影。
30年过去了,王小猛还是杳无音讯。
虽然案子没有破,但负责办理此案的刑警王文平和了解此案的治安民警刘松胜却一直记挂着这件事。
2018年4月底,刘松胜找到时任沧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治处主任王红心,请她发动志愿者帮忙寻找。
“我也是一个母亲,太理解这种心情了!”见到王树茂夫妇后,王红心就下决心,一定尽力帮助他们寻找儿子。
4年来,不管自己有多忙碌,王红心的心里总会给王小猛留一个“位置”。她不仅自己找寻,还发动“红心志愿者”自发寻找孩子的线索。
为了找孩子,王红心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沧州各地以及省内外的爱心志愿者取得了联系,建立了微信寻亲群,大家经常互通信息。
为了找孩子,一旦得到蛛丝马迹,王红心和志愿者就第一时间自费驱车前去现场求证,黄骅、盐山、沧州市区、天津、廊坊等周边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有时候,冬天一大早5时就出发了,回到家后,已经是深夜。
为了找孩子,王红心和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的战友们和公安部以及山东、河南等公安机关的同行们取得联系,请他们利用一切科技手段协助找寻。并在公安机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画了一张王小猛成年的画像。
虽然还是没能找到孩子,但王红心一直没放弃希望。她说,只要人的心中有一种锲而不舍的信念,有时候会出现奇迹的。
王红心也希望本报读者能提供相关线索,并提供了王小猛的信息:1987年1月31日出生,丢失时头发黄、皮肤白、大眼睛,后脖子发际处有一个小黑痣。当时,穿绿色裤子,脚穿带花棉靴子。如果您有这个孩子的线索,可致电本报编辑部0317-315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