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31日
第06版:06

王少兰:

用真心换民心

本报记者 杨静然

主人公心语:和老百姓打交道,我有秘诀,那就是用真心、使真劲、见真效,因为百姓的期盼就是我的责任。

5月28日12时左右,运河区南陈屯镇王庄子村,王少兰正在一村民家中修理电线。烈日当空,他的脸被晒得通红、额头沁出密密的汗珠,仍然干得一丝不苟。

52岁的王少兰是运河区南陈屯镇王庄子村党支部书记,但对于村民们来说,他却如家人一般——带领全村百姓致富,一改往日落后的面貌;村里只要有考上大学的学生,王少兰亲自开车送到学校……

2000年,肩负着乡亲们的期盼,王少兰回村担任村支书,一干就是22年。

“村里需要,我就得回去”

笔直宽阔的解放路横穿沧州市区,沿着这条路一直向西就来到了南陈屯镇王庄子村。

说是村庄,可与城市没什么两样——马路两侧高楼林立,现代化的总部、大厦鳞次栉比;来来往往的多条公交线路,可以载着村民们到达超市、公园、医院等城区的各个地方;规划好的新民居即将拔地而起,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王少兰感慨万千,思绪也不禁回到20多年前。

1993年,王少兰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市公安局工作,随后结婚、生子,日子过得安稳踏实。可每次回家,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还是那么清苦,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老支书找到他,让他锻炼锻炼,为村里服务,他欣然答应了。他被选为村务助理,被乡党委纳入农村后备干部,重点培养。

2000年,王少兰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于是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回到村里。

谈起这个决定,王少兰说:“我当兵那年,是乡亲们把我送了出来。有朝一日能回馈家乡,为什么不回村去呢?”

上任伊始,王少兰入户走访,听村民意见;拜访乡贤,取经求教;到外村考察,看书听新闻……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方信息。然而,当时的王庄子村,电供不上、水吃不上、浇地浇不上,全村连条像样的出行道路都没有,何谈发展致富?

王少兰决定从水开始。打井、买压力泵、盖小房……短短一个多月,就解决了村民吃水的问题。他又跑到市里,找相关部门协助,给村上安装了变压器。

有了水和电,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实惠。此后,修路、二次电网改造……村民们越来越相信,跟着这个从部队成长起来的村支书,准没错!

22年 守护一座村庄

王少兰喜欢看新闻、研究中央文件,“要掰开揉碎吃透中央精神,中央把农村未来的发展路径都指明了。”

那段时间,王少兰经常围着村转悠、琢磨。怎样才能提高村民的收入,改善大家的生活?在数不清的无眠夜晚,在无数次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路上,王少兰找到了答案——王庄子村紧邻城区,发展苗木产业一定能让百姓受益。

很快,他就和“两委”班子谋划出了“以苗木增收,以苗木兴村”的农业发展思路。和驻村工作队一道,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来村讲课,组织种植能手多次赴外地参观学习。又引进了20多种树,全村人均引种苗木达100余株,500亩的苗木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初具规模,仅苗木一项每亩可增加收人350元。这对当时的村民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紧接着,王少兰又协调农林、水务等部门,引进喷灌技术,多方筹措资金,铺设管道,全村940亩耕地全部实现了喷灌,灌溉成本大幅降低。之后,他又组织成立了以“公司+农户”经营机制的农业服务公司,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服务保障。王庄子村也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调结构,促增收”先进单位。

2005年,市里出台了城市建设规划,王庄子村部分土地被征收。面对拆迁,很多村民不解,王少兰又想出了一套“讲、摆、忆、比”的工作方法。“讲”就是讲道理,“摆”就是摆明现实情况,“忆”就是回忆过去村里的不堪状况,“比”就是和已经完成拆迁的大和庄、小孙庄作对比。一系列的思想工作过后,村民们从不理解变成理解,从不支持变成了支持。

如今,在王庄子村,提起村支书王少兰,村民们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赞:“多亏了王书记,俺们才过上了好日子!”

公益情怀根植于心

在王庄子村,有一项特殊的“规定”——谁家的孩子只要参军入伍,王少兰都要到他所在的部队去探望。

这源自王少兰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军人情怀。他总是说,部队对他的影响很大,那些教导不敢忘,也不能忘。

王少兰当年所在的部队,是有着“英雄连队”之称的“安东卫连”。它诞生于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先后参加过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安东卫保卫战等著名战役,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战功赫赫,荣誉无数。

英雄的连队培养了王少兰,也塑造了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在王庄子村,村里只要有考上大学的学生,王少兰都会亲自开车载着他和家人到学校,一切安排妥当后,再载着家人回来。有年冬天,村里一对夫妇接到电话,在保定上学的儿子病了,需要住院。长年务农的夫妻二人不知所措下找到了王少兰,他二话不说,带上他们开车就往保定奔。到了那,帮着联系医院、帮着照顾病人。孩子好转后,他又把孩子和父母接回了家。

这样暖心的故事一直在王庄子村上演,而故事的主角总是离不开王少兰。很多时候,他不像是村干部,而更像是村民的亲人。

“每年要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村民生了病,除新农合报销的部分,剩下的由村集体按比例报销;考上大学的学生,每年也可以领到一笔资金……”王少兰说起自己对王庄子村新的谋划,他在用自己的努力,将这一切慢慢地变为现实。

2022-05-31 本报记者 杨静然 王少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8563.html 1 用真心换民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