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亮喜欢运动。48岁的他,学生时期就喜欢运动,中学期间,学校举行运动会,长跑是他每次都参加的项目。现在在运河区司法局工作,市里组织长跑比赛他也参加过多次。工作后虽然忙碌起来,但他会利用闲暇时间,让自己动起来。
平日里,他最喜欢徒步、器械锻炼。“上班一般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早、晚去公园锻炼。”赵永亮说。从家到单位,骑自行车一刻钟,步行约半小时。清晨,到公园慢跑几圈,在单杠上练臂力,翻跟头、倒立都能轻松完成。
节假日,赵永亮会和朋友相约徒步。前不久,他们从市区解放桥出发到沧县御碑苑,拥抱大自然、欣赏运河风光,收获双倍快乐。这也是他放松身心的固定项目,坚持多年,越走越健康,越走朋友越多。
因为运动,赵永亮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交流健康养生心得、推荐健身方法、互相鼓励。“我很喜欢户外运动,尤其是和朋友一起。”赵永亮说。同时,他家里也添置了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不方便外出锻炼时,这方小天地也能让他的身体火热起来。疫情期间,他曾在酒店隔离,锻炼、学习也没丢下。不管怎样,每天得运动一番。
多年坚持运动,他胃口好,身材也保持得好,慢性鼻炎也慢慢痊愈了。“鼻炎严重的时候,难受得睡不着觉。”赵永亮说,好身体带来了好精神,利用闲暇时间,他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还听中医课、诵读传统文化,不仅在保持身心健康上有了系统、专业的指导,精神也充盈起来。
这些年,随着健康养生知识的丰富,赵永亮养成了规律的生活节奏。“从前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都改掉了。”赵永亮说,好多疾病预防大于治疗。他不仅早睡早起,还坚持晨读。“诵读传统文化,时间长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好起来,就连性格都有了变化。”赵永亮说。
他仿佛有用不完的热情,不仅坚持运动、学习,让自己身心健康,还热心公益,助人为乐。2014年加入蓝天救援队,只要不与工作冲突,他都会跟着救援队出任务、做体能训练。5月29日,他完成了第135次献血。“身体好了,也想着尽最大努力帮助别人。”赵永亮说,适当献血,不仅可以帮助别人,也对自身健康有益,从2019年开始,他一直坚持献血,从全血到血小板。
“坚持锻炼,不断学习,充实的人生,健康又快乐。”赵永亮说。
提速“健身圈”
全民健身“幸福半径”扩大
□ 本报记者 康 宁 本报通讯员 绳 静 叶 磊 摄 影 魏志广
沿树林里健身步道奔跑、于街边游园的健身器材上做肢体力量训练、在公园广场上三五成群踢毽子……清晨,在狮城的公园、游园、广场,健身的人们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
这只是我市全民健身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继续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全年预计更新968处体育场地设施,新建改造多功能篮球场39片、足球场20片,铺设健身步道48公里。
一个个多功能运动场点缀着沧州的城市绿地。
目前,我市全民健身公共体系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中心城区由“8分钟健身圈”向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速。
体育设施全覆盖 市民健身去处多
夏日清晨,微风拂面,运河区双金公园里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晨光中,市民跳起了动感十足的健身操,一对“忘年交”在切磋太极拳,几名年轻人正恣意奔跑……
“公园刚建成时健身设施很少,后来修建了多功能运动场、健身路径、廊道,健身设施不断升级,一出小区就能锻炼身体。”刚刚和毽友晨练完的王云边擦汗边说,语气中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她家住在双金公园对面的兰亭苑小区,经常和朋友到公园锻炼。遇到天气不好时,就在小区内的健身器材做拉伸。最近,她发现,小区内的健身器材又多了,而且外观、功能更加“高大上”。
沿双金公园一路向西,行至迎宾大道东侧,有一片密林,草木葱茏间,健身路径自南向北延伸,跑步、健走的人群三三两两经过。每隔几米,便有一处健身设施,健身器材、笼式篮球场、廊道……小径通幽,从黄河路一直延续到御河路。
街边公园、游园随处可见,大型体育场馆不仅是市民健身的好去处,更成为沧州的地标性建筑。
每天早晨,家住解放西路的李洁骑上自行车到游泳馆健身。多年前,附近的居民为无处健身而大伤脑筋。如今,这里不仅建起了大型游泳馆、体育场、网球场、滑冰场等健身场馆,周围绿地上还点缀着体育器材、球场,群众体育生活越来越丰富。
目前,我市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已达100%。着力打造开放型、参与式健身环境,推进健身步道、足球场、多功能篮球场、板式网球场、气膜滑冰馆、气膜网球馆等现代化、智能化体育场馆建设。
利用“金角银边” 盘活城市绿地
创建智慧城市,离不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我市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路桥附近用地,打造体育休闲健身的“金角银边”。
笼式球场随处可见,健身步道环街而铺,智能化“时尚健身小伞”整齐排列,全民健身氛围浓郁。
健身步道、健身器材、廊道……绿树掩映下的永安大道与永济路交口西南角游园,一派生机勃勃。这个游园刚刚建成,游园里,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施工,在空地上安装健身器材。
“小区内有锻炼的器械,小区外的游园又安装了健身器材,家门口健身的方式越来越多。”路过的市民张金明说。
游园虽小,却很精致。近期,市体育局已对我市爱尔眼科医院北游园、永安大道与永济路交口西南角游园、万泰丽景东墙外游园、滨河龙韵小区外游园等7处游园装配了健身器材70余件,包括二代智能健身器材和塑木健身器材。全年预计更新968处体育场地设施,目前,运河区已分配34处点位,预计共安装健身器材300余件;新华区24处点位,预计共安装健身器材200余件,中心城区体育设施日趋完善。
我市城市体育设施的配置上,也从以往“找地建设”变为现在的“见缝插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利用了街角街边,打造体育休闲健身的“金角银边”。
新小区设施升级的同时,老旧小区也改头换面。记者了解到,有些老旧小区健身器材老化,健身设施功能单一,市体育局扩大健身器材安装面积,提升老旧小区体育设施品质。此外,我市还将继续不断改善主城区社区、学校、公园广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提速“健身圈” 扩大“幸福半径”
夜风,清爽宜人。休闲跑道上的夜跑族、沿路奔驰的骑行群、绿荫场上的足球队……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装点着城市夜景。
运河景观带、狮城公园、人民公园、小区附近游园……休闲、健身,生活因运动而充满活力。
如今,沧州中心城区体育场、公园、街边街角等智能化健身体系已成规模,中心城区人均体育设施数量居全省首位,由“8分钟健身圈”向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速。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我市围绕“一带七道七路多处”的健身设施格局,充分利用绿地园林插建各类体育设施,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努力扩大全民健身“幸福半径”。
近年来,我市在中心城区公园、社区、景观带等累计建设体育健身设施543处,新建、提升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门球场、武术空竹等各类场地360块,铺设健身步道3.3万平方米。安装塑木、智能等健身器材4000余件。市级完成“5+X”工程,即体育场、体育馆、健身中心、游泳馆、气膜滑冰馆、气膜网羽馆6个大型场馆。另外,建成少儿体校综合训练馆、体育运动学校综合馆2个功能性场馆。
此外,全市共建成19座室内公共滑冰馆,其中,真冰真馆5个,仿真滑冰馆14个,实现市、县两级室内公共滑冰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