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尹 超
在青县马厂镇二十里屯村,运河堤顶路东侧,一座徽派建筑古色古香,这就是村里的“大运河党建生活馆”。走进展馆,与运河相关的老物件一一呈现。74岁的老人祝相松,看着一块老船板陈列其中,满是欣慰。祝相松是位退休教师,二十里屯村人。说起这块老船板的渊源,几欲落泪。
时光回溯到1970年,还是教师的祝相松,受当时县政府委托,整理青县村史、收集抗日战争相关资料、故事。一天,有位老人拿着一块船板找到祝相松,颤颤巍巍地用双手交给他:“您是有文化的人,船板交给您,对船板主人也有交代了。”老人叫王怀金,是当时船板主人的邻居。
船板的主人本姓车,有兄弟三人。上世纪30年代,车氏三兄弟从山东买来船只打算做生意,谁知生意还未做,便遇上发大水。当时正值高粱成熟,被水淹后的高粱几乎只剩穗子露出水面,难以收割。见此情景,车氏三兄弟就划着船帮村民收高粱。
抗日战争爆发,二十里屯村作为老革命根据地,许多党员从运河东到运河西开展地下革命工作,需乘船过河,车氏三兄弟又义无反顾地每天晚上用船接送地下党员过河。后来此事被叛徒告密,日军投放炸弹将船炸毁,以此阻碍地下党员过河开展工作。
船被炸毁后,桅杆落在了车氏兄弟院子里,而这块船板,是在天津唐官屯九宣闸找到的。王怀金是车氏兄弟的邻居,三兄弟准备去天津做生意时,把船板交给了王怀金。感动于车氏兄弟的热血和仗义,王怀金从此成为船板的守护人,听说县里收集抗战资料、故事,赶紧拿出船板,找到祝相松。
祝相松本来也是热心肠,听王怀金讲述后,非常感动。收下船板并整理了文字资料。“我得看护好这块船板,把这份情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祝相松说。
随着时光流转,祝相松几次搬家。家里的东西扔的扔、换的换,这块船板却始终留在身边。直到听说村里要建设大运河党建生活馆,他拿着船板和手写资料,找到了二十里屯村党支部书记祝相元,给船板找到了新家。祝相松记忆力好,讲述往事时,当时村民的淳朴、热情和大义仿佛就在眼前,经常说着说着就会落泪。
一块船板,几代传承。在祝相元心中,这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二十里屯村曾是大运河的一个古渡,运河从村庄旁蜿蜒流过,滋养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留下了许多红色故事。“村里建设大运河党建生活馆的初衷,是要传承运河文化和红色精神,让运河会‘说话’。”祝相元说。
包括船板在内,那些老物件里藏着的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幅惊心动魄的革命画卷,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的烽火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