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1日
第06版:06

收获桑葚 机器上阵

东光吴景刚发明的桑葚收获机申请了发明专利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眼下,正是桑葚的成熟季节,各地的桑葚林里热闹不已。工人们三五成群,齐心协力兜着纱网,将成熟落地的桑葚“一网打尽”,是收获季常见的风景。

可来到东光县东吴文创园的桑葚林,却少见人影,只有两台农机轰鸣着从树下开过。只见,农机前进,旁边的桑葚树随之抖动“身体”,一颗颗成熟的桑葚顺势掉落到机器侧面的斗里。原来,这也是在收桑葚呢。

“这是俺发明的桑葚收获机,有了它,就不用再辛苦拉网收桑葚了,既省工又高效。”桑葚林的主人吴景刚自豪介绍道。他说,这台机器6分钟便能在林子里转一圈,一趟就能收上250公斤桑葚,可比工人们效率高多了。

“你看,这果又黑又大,成色多好。从树上摇下来,还不会沾地,干净多了,不管是制干还是酿酒,都是上好原料。”吴景刚从收获箱里抓了一把,笑着展示道。

别看现在喜笑颜开,可前些年,桑葚的收获对吴景刚来说却是个大难题。

彼时,他创建东吴文创园,除了研究制作古兵器,发展文旅休闲产业,还流转了400余亩土地,计划壮大桑葚产业。

桑葚药食同源,用途广泛,是不可多得的良果。但与此同时,其采收耗工量大,保鲜期也短,要是收获季老天爷不“赏脸”,再遇上不给力的市场行情,这一年的收益有时都抵不上人工费的支出。吴景刚的朋友种植了100亩桑葚,收获时,要雇60个人工,还得跟老天爷抢时间。往年,一到桑葚收获季就头疼。

“俺的林子有400亩,树小时产量少还好说,到了盛果期可咋办?”为难之际,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

“虽然国内市场上没有桑葚收获机,但并不代表着桑葚不能用机器收获。在国外,地广人稀,用机器收获桑葚已是产业常态。为啥咱不能研制一台桑葚收获机呢?”就这样,吴景刚开始了自己的研发路。

了解吴景刚的人都知道,他熟悉各项机械原理,善制古兵器,还多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可在此之前,他并未钻研过农用机器,更别提还要“无中生有”了。

发明桑葚收获机,他首先在国外机收桑葚的视频里寻找灵感。

“外国的收获机,是一台机器围着一棵树收,通过晃动树干使桑葚脱落,虽然减少了人工,但效率也不是很高。”虽然对这机器不甚满意,但吴景刚好歹找到了方向。“机器采收桑葚,其实就是用机器力量替代人力,晃动树干,让成熟桑葚自然脱落,再收集。”

有了想法,他开始考虑机器主体。设计了十几种方案后,吴景刚发现,新造一台全新机器,费工、费时,如果只收桑葚,闲置率还高。“不如在拖拉机身上进行改装,安装上创新的收获机具,可拆可卸,成本低,还便于推广。”

想法初步成形,他开始画起图纸。机具的关键,是如何不停摇动树干。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古兵器。“弓能把箭射出去,就是利用了弓弦变形、蓄能的原理。我们能不能在机具上,用一根弹簧拉着装置,通过弹簧变形、蓄能带动装置摇动撞树?”他灵感迸发。

可把握摇晃树干的力度,是个难点。一开始,吴景刚选择在弹簧上加装捶打器,但高度不够,力度太小摇不下果子,收获平台的挡板还划伤了树干。根据实地情况,他一点点改进,磨圆了挡板,又用胶质滚轮替代捶打器,调整了捶打高度。

“去年,机器上就装了一个滚轮,力度还是有些小,今年,俺又进行了改进,现在二代机器上有3个胶质滚轮,这样,在行进过程中,第一个轮离开、回正后还能相继带动二轮、三轮,保证力的持续性。”经过改进,力度适中,这台机器实现了连续行进式作业。收获中,不用停车就能收集果实,效率比国外的机器提高了5倍。去年,吴景刚还为这台机具申请了发明专利。

目前,两台机器连续作业,一天最多能收获200多亩地桑葚,初步算来,一年可节省20余万元人工费。

这两年,桑葚收获机在东吴文创园诞生的消息不光在当地桑葚种植户中引起轰动,还获得了东北等地桑葚种植户的关注。近期,还有外地种植户向他订购机器。

“我们欢迎各地桑葚种植户来文创园考察、交流。如果有需求,我们可以根据桑葚林的株行距定制机器。希望这项发明,能帮助更多人,让桑葚产业实现高效发展。”吴景刚说。

2022-06-01 东光吴景刚发明的桑葚收获机申请了发明专利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58672.html 1 收获桑葚 机器上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