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 萍 本报通讯员 韩 璐
打叶、除草、浇水……炎炎夏日,李维凤在蔬菜大棚里忙碌,汗水顺着额头流下,浸得她眼睛睁不开,拿毛巾擦了擦,她又赶紧忙活。眼下正值西红柿上市的档口,及时把多余的叶子去掉,保证根部营养,才能多结果实、多卖钱。
今年50岁的李维凤是青县曹寺镇后洼村人。早些年,夫妻二人以种红薯、白菜为生,后来丈夫王振龙患上慢性病,不能干重活。前后看病的花销,让这个家庭负债累累,两个孩子尚小,家庭的重担一下子都压在李维凤身上,他们家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后洼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彦找到李维凤,帮她申请危房改造;村里的公益岗位优先安排给她;低保政策给她家“兜底”……各项帮扶政策让这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前些年,王振龙要动手术,种植的大白菜顾不上收,眼看要烂在地里,王洪彦积极联系做公益的朋友帮助卖菜,1.5万公斤白菜顺利卖完。疫情期间,窖里的5000公斤红薯卖不动,王洪彦又发动社会爱心人士,通过网络销售、团购方式,帮助卖红薯。好政策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让李维凤一家看到了希望。
眼见日子越来越好,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去年,王振龙病情突然恶化,不幸去世,那一刻,李维凤感觉天塌了下来。
“带领乡亲致富,不能让一个群众掉队。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住返贫底线。”王洪彦说,村里一直关注着李维凤一家,去年8月,王洪彦又找到李维凤说:“我有大棚,租给你两个,你种西红柿,赔了算我的。”从去年10月育苗到管护,王洪彦请来农业专家为李维凤全程指导,并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她。
没有后顾之忧,李维凤干劲十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西红柿喜获丰收。由于疫情,前两茬西红柿,买家无法来收,看着大片西红柿,李维凤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别发愁,有我们大伙在,一定能想到办法。”王洪彦安慰李维凤,通过向县有关部门申请,从青县农业农村局办理了农资运输车辆出入证。王洪彦不仅帮着运送,还把西红柿滞销的信息发到微信群、朋友圈,动员网友进行爱心认购。前两茬西红柿,共收入了5万多元钱。
“马上进入第三茬的采摘了,一共可以收五茬,俺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腰包会越来越鼓。”李维凤说,“赶上好时代,日子会越过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