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7日
第06版:06

张家绳铺的长长记忆

本报记者 杨静然

“穷东头,富西头,吊儿郎当城里头……”早些年的街边顺口溜,无意中把老沧州城分出了穷富区,划分的依据便是运河。

那时的运河,南来北往,千帆过尽,商贾云集,孕育出沧州最繁华热闹的地区。许多行当、手艺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兴,张家绳铺便是其中之一。

63岁的张国元依稀记得当年家中做绳、卖绳的盛况——只要是从船上下来的商人,都会不约而同来到运河岸边建华街附近的张家绳铺。即使当下不用,也要买上几根麻绳,以备不时之需。

如今已见怪不怪的麻绳,却是那个漕运兴盛的时代里,最鲜明的印记。

“我们家的绳铺,在沧州应该是独一份。”张国元说着,记忆也被拉回到了上个世纪。

上世纪30年代,张国元的父亲张历学从天津进货,并学来了搓麻绳的手艺,雇佣工人在建华街东侧一带开办起了张家绳铺。紧挨在旁边的就是张家的宅院。

张国元记得,铺子是一栋中西结合的建筑,门口有两根圆柱子。打开门,柜台上、房顶上、墙上挂着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绳子,有拉纤用的,也有捆绑货物用的。

“进来的有麻,也有成品的绳,麻由工人们手工搓制,就成了一捆捆的绳子。在过去,这样一根绳子很值钱。”他说。

建华街边长大的孩子,运河是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我对世界的认识,除了当时的课本,就是运河来来往往的帆影了。南边的船来了,货物装卸,吆喝声、叫卖声、船工号子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他说,岸边长大的孩子不用教,就都会游泳。从东岸游到西岸的菜园子,摘下新鲜的果蔬吃上几口,再游回来。

令张国元印象最深的,不是大船,而是“小火轮”。几声鸣笛,小伙伴儿们就凑到了河边,坐在岸上,把脚伸到河里,任凭翻滚的浪花拍打。嬉笑着、打闹着,这也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

那时,仿佛运河就是人们的生活,靠她吃水、浇灌,以她为伴、为乐。

伴随张国元成长的,还有运河边的武者记忆。

“运河边这条街上,有很多武术爱好者,其中不乏一些名家。日暮晨昏,总能看到他们习武的身影。”耳濡目染,街上的孩子就开始拜师学艺,像模像样地操练起来。他练太极也练了许多年。

上世纪70年代末,运河水逐渐干涸。没有了船,张家绳铺也日渐衰落。后来,绳铺被拆,这门老行当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22-06-07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531.html 1 张家绳铺的长长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