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8日
第07版:07

齐莹:读书是最喜欢的事

齐斐斐

齐莹(右二)一家

齐莹爱书,爱书中飘散的缕缕清幽书香;爱书中世间少有的淡泊宁静,更喜欢与故事中的主人公灵魂共舞。独卧一隅,手握一卷,读书,是她最喜欢的事。

45岁的齐莹是献县第四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从教20多年,从小与书为伴,也影响得家人都爱上了阅读。前不久,她家被评为沧州第二届“书香家庭”。

■“贪婪”的读书姑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是毛头孩子时,齐莹就喜欢跟着哥哥姐姐饶有兴趣地读书,虽然当时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还是每每欣欣然地摇头晃脑地读来读去。

书香就是从那时候飘进了她的世界。齐莹说,小时候,家里生活贫困,读课外书被视为不务正业。当时大伯在天津上班,条件比较富裕,每每哥哥去天津,都会带回很多小人书,还不被大人责备。为了换取哥哥的小人书,她经常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门口玩,一见哥哥的影子,立马飞奔过去,还给看完的,换回没看过的。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心满意足地回家,然后躲在角落里偷偷看。

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故事,就是在那个生活贫困的年代里获得的。从书里,齐莹懂得了尊老是一种美德,认识了勤奋好学的匡衡,了解到教子有方的孟母。

那时候,就算上厕所,她都会随手拿本书贪婪地读,全然不顾厕所的异味。

那时候,她的姨夫在服兵役,晚上她和姨作伴。姨的公爹是村干部,能看到《沧州日报》。每天晚上,齐莹到他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报纸。品读之后还把喜欢的文章小心地剪辑下来,积累成册,张贴成厚厚的几大本保存着。

时光缓缓而过,在书里,齐莹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尽情享受着一份忘我的宁静,沉淀着一份祥和的静美。

■ 读书会上的一家人

手指翻阅过一页页泛黄的学生时代,然后进入工作时代。工作之余,齐莹穿行于书架之间,脚步依然。每天不读点书,似乎缺少了什么。她觉得,读书的目的不再是好奇心,而是透过书本,认识到更深一层的社会和人性的本质。越读愈发感受到自己的弱小和单薄,于是更加迫不及待地读书,寻找自己的所需,来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支撑自己。然后把所感、所悟写下来,为编辑一部成长的纪录片做准备。

2020年,齐莹偶遇献县“阅微读书会”,大家因着有共同的读书爱好走到了一起,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各自不同的光辉。在齐莹的带动下,一家人都参加了读书会。

2020年的冬天很冷,阅微读书群里却很暖。他们每天晚饭后,由巩新华引领,准时分享《论语》内容,博古通今的秦焕泽主讲,大家在群里各抒己见,热闹非凡,这场丰富的文化盛宴温暖着冬天群里的每一个人。

在图书馆里,他们一家人一起聆听长篇小说《百草山》的作者李西岳讲述抗日战争史,让人身临其境。在献王陵的大厅里,他们一起聆听过《夺命书香》的作者彭玲的深情诉说,一下子把他们带到了久远的时代,追随着历史跌宕起伏。 一场场文化的盛宴,一次次心灵的洗礼,给这一家人以生命的震撼和启迪。

■ 爱书如命 以书为魂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齐莹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学理论的书籍,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她写了《读书与用书》的读书笔记;读了美国作家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她写下了《秉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的读书笔记;捧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她写下了《守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常”》;读了《魏书生的工作漫谈》,她又写下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读书笔记。

因着喜欢读书,齐莹的丈夫范春怀开着书店,家里的书随处可见,沙发上、窗台上、书架上,到处都是书。浓郁的书香氛围浸润着这个四口之家。饭前饭后,一家人探讨学习与人生的问题是常有的事。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家人就探讨饥寒交迫下挣命的人们: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可怜而可悲的长工有二伯,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大家都唏嘘祥子命运的悲惨。一家人谈笑间说个谜语、猜个成语歇后语,是生活中的小插曲。

他们爱书,以书为魂。“书是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齐莹这样说。

2022-06-08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590.html 1 齐莹:读书是最喜欢的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