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0日
第05版:05

王仁江:老兵的“新”风采

齐斐斐 王立国 殷晓丹

主人公心语:我做的事还远远不够,看着家乡一天天变化,看着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干什么都觉得值!

走进泊头市郝村镇王孔村村委会,一块闪亮的牌子立刻让人眼前一亮:“全国文明村镇”。村党支部书记王仁江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

61岁的王仁江1980年参军,1984年退伍回乡。在他人生40年里,从军人到村干部、从群众到党员,一次次蝶变,从青丝到白发,他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了家乡这片热土上。

“新”党员是“老干部”

退役回乡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家庭,王仁江发愤图强,干起了铸造厂。王孔村因为村中铸造行业起步较早,经济基础较好。2012年,王仁江来到北京,与本村在京的企业家对接,创业的同时,一起为家乡捐款40多万元用于修路。之后,他为村中陆续捐款几十万元。

2016年7月,王仁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身份的转变,让他更加明白致富应回报家乡。就在当年,王仁江高票当选王孔村党支部书记。

这几年,王孔村的每一条街巷都实现了硬化,每一家门前都种植了花果树木。王仁江说,村干部这条路走得不易,路更是修得不易。村中的南北大街是村里的主干道。上世纪70年代规划的时候,就想打通道路,几十年却没有解决。村南头是3户老宅子,几十年前,三家儿孙多,房子一直居住紧张,几任村干部做工作都没有拆成,路也一直未通。2020年,重修南北大街时,王仁江暗下决心,必须把路打通,解决这个难题。

“我家刚装修完,不能拆!”面对村民的哭闹和阻拦,王仁江只能实行“车轮战”。他从不着急,只要有时间,就去这3家做工作,给他们找好村里闲置的老宅基地,承诺给盖房子,补偿装修款。一连好几个月,王仁江踏破了门槛,说破了嘴皮儿,想尽了办法,才让3户老百姓搬了家。

“当村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干事,村上的事比家里事重要。”王仁江说。在村中,一幢新楼比较显眼,楼前偌大的广场是村民们休闲娱乐之地。就是这个地方,两年前却是一个人人嫌弃的臭水坑。王仁江带领着村两委班子用老盐河清淤的土给填平的。按规划在上面盖楼,需要启动资金,王仁江又带头捐款,把自己家的房子都做了抵押,筹集了前期的启动资金。今年,综合楼已竣工,给老人们规划的幸福院、给村里建立的党建室、图书室,即将启动。

口袋鼓了,百姓就笑了

“老百姓口袋里鼓了,脸上就有笑容了。”这话王仁江常挂嘴边。

王孔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可年轻人外流,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加快种植产业转型升级,成了他心里放不下的事。他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实施粮食田间工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小麦节水品种,为村民们提供补贴和技术指导,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转变观念不容易,已经记不清多少次,王仁江迈进村民家里,鼓励大家经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今,王孔村2600多亩地实现了土地流转,有大型工厂3家,小型加工摊点5个,业余劳动力基本都到了村中企业打工,在家门口实现了高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他还多次到外地学习全国文明村经验。每次听到哪个村建设得好,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外省的,他都自掏腰包带领村干部一起去学习,再因地制宜运用到本村发展上。

全国文明村“文化”开路

王孔村自2015年就是“全国文明村镇”,这得益于几任村干部的努力,也离不开王仁江的传承和付出。

交河县战备指挥所是1971年建成的,在王仁江小时候的记忆中,这里的指挥系统特别先进完备。设备被取出后,几十年疏于管理,地下房子已经淤土过半。王仁江带领干部群众,把淤土一筐筐背出来,清理维修,打造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他修建“党建长廊”,配合战备指挥所,多次组织王孔小学和千里屯小学学生参观学习红色文化。他还组织年轻人员组成“抖音大队”,自导自演创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贴近百姓生活的文艺作品,通过文艺汇演等方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王仁江打造以战备指挥所为中心,形成了环王孔村旅游路线,将王孔农家乐、航空小镇等乡村特色产业融入其中,实施“文化+”战略,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战备指挥所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和品牌,制造与北航等优质大学合作的航空模型,提升航空小镇的知名度,延伸了文化产业链。

7年来,王仁江的脚步从未停歇,荣誉接二连三。2019年、2020年被评为泊头“优秀退役军人”。王孔村先后获得沧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等称号。

2022-06-10 齐斐斐 王立国 殷晓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688.html 1 王仁江:老兵的“新”风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