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4日
第06版:06

75年前 沧州解放

宗增顺 摄

解放军大部队浩浩荡荡开进沧县城

晋察冀野战军浴泥踏水,奋勇攻击兴济

晋察冀野战军炮兵一团向青沧作战地区开进

解放军夺取了被敌人重兵把守的军桥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撰文:杨金丽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魏志广翻拍

重回1947——

那些故事荡气回肠

当人们走过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时,是否知道,运河东岸那座高高耸立的面粉厂,1947年曾是国民党的一个城外据点。从这里望去,今天和昨天仿佛重合在一起,红色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1947·75年前的那场战争

繁华的沧州商城商圈里,有一处幽静的小院,93岁的王玉贵正坐在躺椅上晒太阳。他是目前健在的为数不多的参加过青沧战役的老战士之一。当年,他是个18岁的小战士。

我们的到来,打开了老人记忆的闸门。他打开电视,为我们播放青沧战役的光盘。床前,挂着他生平第一张照片——青沧战役胜利后,他在沧州城内一家照相馆里拍下的留影。

当视频镜头切到一个肥头大耳、面相凶残的男人时,老人高声说:“刘佩忱!”

得有多大的恨,让93岁的老人还记得这个早在1947年沧州解放后就被处决了的伪沧县保警总队队长、伪城防司令。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和平协议,悍然发动内战。1947年,解放军在几个战场上打退了蒋介石的猖狂进攻。5月21日,中央军委致电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决定发动青沧战役,牵制平津之敌,配合东北野战军的夏季攻势。

那时的沧州城,蛇蝎盘踞。抗战胜利后,肃宁、河间等县相继解放,13个汪伪流亡政府龟缩到沧州,苟延残喘。刘佩忱对革命群众赶尽杀绝,在运河两岸掀起一股腥风浊浪。

为了打通冀中、渤海两个解放区的通道,牵制平津之敌,晋察冀野战军奔袭东进,兵临沧州城下;渤海一军分区挺军北上,迅速扫清南北外围之敌,冀中八军分区部队配合作战,在青沧一带形成铁壁合围。

青沧战役中,王玉贵参加了解放捷地、解放沧县城两次战斗。他是渤海一分区的一名年轻战士,对敌人恨之入骨:“消灭刘佩忱、解放沧州,是我们这些地方战士日夜盼望的事情,这一天终于来了!”

故去的英雄 永远的记忆

2007年,青沧战役60周年时,记者曾到北京采访盛治华、王世延、鲁英等当年参加过青沧战役的老将军、老领导。而今,他们虽已作古,但采访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开国少将盛治华,青沧战役中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六旅旅长,指挥部队攻克军桥。采访时,他已91岁高龄,正在北京301医院住院。说起青沧战役,身经百战的老将谈兴很浓。

“1947年,朱德总司令在行唐县对晋察冀野战军发表了鼓舞士气的讲话,晋察冀野战军二纵队四、五、六旅步行来到沧州。当时我们的分工是:四、五旅作为主力,从南侧向北打,阻挡南面敌人增援。我所在的六旅自西向东打,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但在实际战斗中,我旅攻克军桥后,成了攻城的主力。”盛治华说,当时军桥久攻不下,他一声令下:“黄昏前一定要拿下军桥!”他说,六旅不仅成为攻城的主力部队,也是缴获武器最多的部队。在庆祝沧州解放的大会上,盛治华代表纵队宣读了嘉奖令,他所带领的十六团荣获集体大功。

盛治华于2017年去世,享年101岁。那一年,正是沧州解放70周年。

当年担任渤海一分区18团政治处主任的王世延,带了一个营的兵力在沧州城北作战。从动员到准备、攻城、清除残敌,他参加了解放沧州的整个战斗。

攻城时,他们和晋察冀野战军汇合到了一起。渤海一分区负责组织炮兵进攻。他们连续三次在城墙下进行爆破,随着第三声爆破声响起,城墙炸开一个大豁口。王世延带领突击队首先登城,但由于风狂雨急,突破口处泥泞难攀。

“搭人梯!”王世延果断下令。狂风暴雨中,他带领战士搭起人梯,上拉下托,奋勇登城。“进城后,有敌人问口令,五连连长王效珂一声不吭,端起机枪猛射一阵,带领战士向上冲。敌人边跑边喊:‘解放军打进来了,解放军进城了!’如惊弓之鸟纷纷逃窜。”他说,“当时的战斗场面真激烈,烟雾腾腾、炮火连天,但我们尝到了胜利的巨大喜悦。”

王世延后任北京卫戍区副政委,2015年去世。

那些故事荡气回肠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

刘政,当年16团一营营长,激战中,他头、腹、大腿三处负伤,坚决不下火线,硬是让两名战士架着,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夺取军桥,攻上城墙。

王振祥,攻打军桥的爆破班班长,敌人用猛烈的火力封锁住军桥,他拖着负伤的身体,匍匐前进,为胜利打开了一条洒满鲜血的道路。

李国英,登城攻城连代理连长,他带领战士们在如林弹雨和疾风暴雨中,最先登上沧州城墙。

还有那些鲜血染红运河水,却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烈士……

青沧战役40周年时,英雄营长刘政说的不是自己如何英勇战斗,而是对沧州人民鱼水情的深深感怀:“战斗前,老百姓抱着战士们的腿问需要什么。我说我们要用老百姓的梯子。老百姓的梯子小,我们用钉子把它接上,用作登城的云梯。老百姓给我们送饭,送的是米饭、面条。一次我们开战前会,刚一结束,老百姓正好送来米饭,还热乎着。”说到这,英雄营长掉泪了,继而动情地说:“实际上老百姓是在给战士们做战前动员,这是最好的战前动员!”

一位住在沧州仁义胡同的回族老大爷张福祥,也留在青沧战役的史册上。激烈巷战中,他奋不顾身地去抢救自家屋顶上受伤的解放军机枪手时,一颗子弹将他射中。老人的儿子张宝和紧跟其后上房救人,他先把战士背下来,交给母亲,返身再去救父亲时,张老汉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战争的烽火铸造了英雄的战士,也铸造了英雄的人民。数以万计的民兵和群众进行后勤支援。他们运送军粮、军火、救护伤员。据统计,渤海一分区和冀中八分区发动组织了41000多名民工、2280多副担架、1460辆大车、15万公斤蔬菜、2万公斤面粉,支援前线。人民成为赢得这场战役的无名英雄。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947年6月15日。这天一早,雨过天晴,沧州解放。城门大开,男女老少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迎接解放军进城。凯歌声中,解放军把象征胜利的红旗,高高地插在当时沧州的制高点——钟鼓楼上。

红色记忆

留在城市深处

□ 杨金丽

沧州是一片古老的土地,1500多年建城历史赋予它斑驳的色彩,深邃的目光。

沧州又是一座崭新的城市,75年前,一大批英勇的战士,用热血和生命夺得了青沧战役的胜利,换来了沧县城的解放。

三天两夜,烽烟炮火。青沧战役中,他们把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赋予这座城市永远不会磨灭的红色记忆。历史不会忘记,75年前,朱德总司令在河间后黑马张庄运筹帷幄的战争智慧、沧州城头那隆隆的炮声、大运河畔那冲锋的呐喊……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6月15日。这是红色沧州的诞生日。

当时光滑过75个岁月,沧州已成为一座日新月异的美丽城市。细细寻访,你会发现,那段红色记忆,就留在城市深处。

运河边的一座百年老宅里,主人说,青沧战役时这里曾驻过解放军战士,大后方的人们一拨拨地赶来支援,送军粮、搭云梯、抬担架……沧州商城繁华商圈中,一处房子闹中取静。93岁的离休老干部王玉贵,就是青沧战役的一名老兵。75年来,他在此居住,看云舒云卷,沧桑巨变。胜利公园里,奋勇的战士、重伤不下火线的营长、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英雄的雕像,仿佛把人的思绪带回到75年前。青沧战役的历史画卷,由此而打开。解放桥畔杨柳拂堤,车水马龙。军桥硝烟已经远去,这盛世正如他们当年所愿。

当年亲历过青沧战役的老兵们,大多已经作古,但他们奋勇攻城的故事,终将不朽,留在城市深处与史册之中。

回望青沧战役——

重走英雄激战地

75年前,一大批青年,用热血和生命夺得青沧战役的胜利,换来沧县城的解放,“沧州市”由此诞生。

我们身边,有一张《青沧战役狙击图》,让我们顺着它的方向,重走当年激战地,重新寻觅75年前珍贵的历史遗存。

决战前夜

中央军委发出了“配合东北作战,不使敌人向东北增援”的指示。6月12日,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亲自指挥,发起了青沧战役。

——摘自《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

说到青沧战役,不能不提朱德总司令以及河间后黑马张庄。战前,朱德住在这个村,对青沧战役进行决策部署,晋察冀野战军总指挥部也在这里。6月10日,朱德在河间县冀中军区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阐明“一定要贯彻打歼灭战的思想”。

75年前的6月,也是这般烈日当空,麦浪滚滚。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受命,率3个纵队从平山等地出发,浩浩荡荡开赴沧州。

第一站:青县马厂

三纵第八旅于6月12日15时以隐蔽动作徒涉运河。16时向唐官屯发起攻击,至13日拂晓全歼河北保安第二总队一个大队500余人,同时攻克陈官屯。第七旅攻克马厂,控制了减河铁桥。

——摘自《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

1947年6月12日,青沧战役正式打响。为防止敌人大规模向天津逃窜,战役由北向南展开。

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兵分四路,分别向陈官屯、唐官屯、马厂、青县进发,在唐官屯打响了青沧战役第一枪。唐官屯今属天津静海管辖,沧州境内青沧战役的首战场在马厂。

第二站:青县

12日天黑后,九旅25团杀向青县火车站,次日晨攻克。26团、27团开始从东面攻击青县城,彻夜激战未果,转而涉水从两翼进攻,至14日凌晨一点半结束战斗,青县获得解放。

——摘自《峥嵘岁月》

风光秀美的青县,75年前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当时的青县城是敌人在津浦铁路北段、天津南面的据点,城垣三面环水,东临运河。敌人堵死三门,仅留东门出入,城外还修了大量防御工事。

让我们在这里进行一次时空转换,再现75年前的战斗场面。

13日拂晓,九旅25团占领青县火车站后,迅速西进,扫清外围据点,一直压到运河边,切断敌人退路。

27团从侧翼涉水进攻,包抄敌人后路,其余部队从正面牵制敌人。当夜24时,各部队冒雨攻城。指战员们穿墙过院逼近敌人,推毁城楼。27团突击队炸开城门,26团登城队同时登上青县城墙。激烈巷战后,14日一点半,我军占领青县城。

第三站:兴济

14日10时,守敌高鸿基部负隅顽抗,32团调来大炮,呼啸的炮弹炸开围墙,突击队通过缺口迅速突入镇内,大部队陆续进入,与敌展开巷战,有战士将一面红旗插在镇中心的烟囱上,兴济宣告解放。

——摘自《峥嵘岁月》

沿着《青沧战役狙击图》行至兴济,当年的主战场之一,如今已成为兴济小学。书声朗朗中,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枪林弹雨的战场。

75年前,兴济是天津守敌设置在津浦路北段的一个重要据点。兴济镇东、南及东北是沼泽地,西北地形开阔,镇西紧靠运河,城内外设防严密,工事坚固。

6月12日夜,兴济攻坚战打响。晋察冀野战军四纵兵分四路,向兴济进发。

14日10时,强攻开始。11旅32团担任主攻,很快占领北门外的炮楼,与敌人对峙激战。15时,突击队沿河东岸飞快前进,炸开通路,越过护城河,突入镇内。北门、西南角相继攻克。后续部队入城与敌人展开巷战。19时,敌人大部被歼。

第四站:捷地

四旅10团绕道运河堤,跨越南减河,短时间内先后攻克荣官屯、王希鲁、曹庄子3个据点;11团跨过南减河后立即奔袭张家坟据点……13日1时攻占捷地火车站。11团发起冲锋,5时全歼残敌,解放捷地镇。

——摘自《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

青沧战役北起静海,南至捷地,捷地一战尤为重要。

捷地处于津浦铁路、南运河和减河的交叉地,兵力充足,碉堡坚固,敌人自以为固若金汤。

为减少伤亡,我军动员捷地据点守敌家属向敌人碉堡喊话,却被碉堡内的国民党连长一枪打死。敌人的恶行激怒了士兵,大家一拥而上,将其连长打死后,国民党士兵缴枪投降。

核心据点的敌人仍顽固抵抗。我军向碉堡开炮,炸开碉堡后,敌人妄图渡河逃窜,被我预伏部队袭击,有的葬身水中,其余全部被俘。

75年后,激战地化身御碑苑公园。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如今正成为一处运河人文景观,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遗存的地方。

第五站:军桥

五旅13团、14团逼向南关,15团于13日9时攻克沧县火车站。六旅16团第三纵队快速奔袭菜市口守敌,摧毁运河以西工事,组织夺取军桥的战斗。

——摘自《峥嵘岁月》

《青沧战役狙击图》并未标有军桥。但说到最激烈的战斗,公认是军桥之战。沧州解放后,这座桥更名为解放桥,以纪念青沧战役中牺牲的烈士。75年来,解放桥以及它周边的景致成了沧州的名片。清风楼、胜利公园、朗吟楼、南川楼……它们绵延成带,书写着沧州风情。

让我们重回75年前烽火硝烟笼罩下的军桥,把这段记忆珍藏。

当时的军桥是菜市口通往河西的惟一通道,桥下水深流急,敌人在桥上设了3道蛇腹形铁蒺藜栏障,埋有地雷,桥东有碉堡等工事,防御非常严密。

14时,我军向军桥发起进攻。敌军火力凶猛,我军伤亡较大。五连担任冲锋任务,三班班长王振祥抱起炸药匍匐上桥,纵身冲向铁丝网,带伤连续炸开两道路障。3处负伤的营长刘政坚决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战士们势如猛虎,前仆后继,冲到桥东,用铡刀砍开铁丝网,终于打开了通路。嘹亮的号角声中,军桥回到了人民手中。

第六站:沧县县城

14日19时,对沧县城的总攻开始了……1947年6月15日,解放了的沧县城迎来了第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沧县古城回到了人民手中。中共沧州市委、沧州市政府随之建立。

——摘自《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

总攻号令发布后,我军猛烈炮击,从北门到西门,暴露在城墙上的炮楼、碉堡基本被摧毁。此时突降暴雨,攻城部队冒雨攻城。16团三连突击队迅速涉水渡河,在城西南角北侧搭设人梯,登上沧县城,并打退敌人的反扑,荣获登城首功。

其他各门逐一被攻破,解放军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漫过城垣,冒着风雨,追杀顽抗之敌。战斗延续到次日拂晓,守敌被解放军全部歼灭。

15日晨,青沧战役大获全胜,沧州全境解放。硝烟缓缓散去,蓝天旭日,红旗招展。人们涌上街头,喜笑颜开。中共沧州市委、市政府随即建立。

青沧战役胜利的消息传来,朱德写下《冀中战况》一诗:“飒飒秋风透树林,燕山赵野阵云深。河旁堡垒随波涌,塞上烽烟遍地阴。国贼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沧州战罢归来晚,闲眺滹沱听暮砧。”

2022-06-1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803.html 1 75年前 沧州解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