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减脂餐、喝“零糖零卡”饮品、跳毽子操……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4%,比2020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健康”成为人们生活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无论是“保温杯里泡枸杞”的朋克养生,还是自立自主的硬核养生。可以说,科学的养生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健康饮食成习惯
“碳水不够水果来凑,谷物轮换通畅肠道,少盐少糖年轻美貌,蛋白常在身强体壮……”这是“90后”陈佳佳的饮食观。在她看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让愉快的每一天从健康早餐开启,如此,生活才会更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低碳低脂饮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饮食追求。陈佳佳说,她曾经也喜欢吃大鱼大肉,对火锅、奶茶没有禁忌,但过了30岁,工作压力增加,使她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睡眠不佳、脸上起痘、血糖偏高……身体代谢变慢了,吃多了油腻食物难以消化。于是,陈佳佳开始尝试减脂营养餐。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
奶香南瓜条、鸡肉蔬菜蛋饼、多彩小米粥……营养均衡、节约精致的创意餐受到网友追捧。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克,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克至30克……对于这些健康知识,市民刘晨熟稔于心。她自学了健康管理师课程,不仅向家人传递健康理念,还将所学用于烹饪,改善家人日常饮食。
像刘晨家一样,许多新的健康饮食习惯正在众多家庭中悄然流行——有的家庭“掌勺人”对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来搭配一日三餐。被称为健康“小三件”的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成为一些家庭的“标配”。
健身方式多样化
“舌尖健康”只是家庭健康的一部分。戴运动手环监测心率等健康指标,跳健身操或做亲子瑜伽,打造干净整洁的房间和庭院……人们追求健康的方式日益多样。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去不了健身房、运动场,热爱运动的人们仍不忘打卡健身,这带火了“云健身”,运动类APP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健身体验。在线打卡、训练直播、定制课程等体育产业新模式受到普遍欢迎,成为运动新时尚。给自己身体投资,除了吃喝、美容外,越来越多人选择健身。
市民李玲玲说,之前,她喜欢在健身房里练习,刚开始报了舞蹈班,还买了健身课程。因疫情原因,她开始居家锻炼,不仅在运动类APP上购买了适合自己的健康课程,还入手了哑铃、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到2025年,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超过39.3%,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
健康服务送到家
“调节睡眠的开关”“预防近视锻炼三法”“缓解高考焦虑小妙招”……在“育才路医生志愿服务队”微信群里,各科医生不定期发布健康指导信息。这个群是3月建立的,群里的医生来自我市各大医院的骨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中医科、儿科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咨询服务。
“高考前,群里有中医发布按摩穴位缓解压力的文章和心理医生提供的建议,我按照方法给孩子试了试,孩子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市民刘霞说,自己儿子今年高考,最近一个月孩子总失眠,这时,群里医生发布了一系列文章和建议,有助眠的、穴位按摩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遇到问题时,刘霞还在群里咨询,相关学科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将健康服务送到家,我市一直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育龄人群及中老年人的健康进行指导和服务;围绕文明健康饮食知识普及、健康家居环境建设、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
“‘家庭医生’经常来家里给我测血糖、血压,做推拿,帮我解决了好多病痛。”运河区朝阳北区居民王建国说。老人78岁,去年患过脑血栓,行动不方便,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有了科学精准的康复治疗,身体恢复得很快。
此外,我市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全市245个社区,每个社区至少建成一个日间照料服务站(点),已实现社区日间照料全覆盖。
医疗保健方面,有“家庭医生”、日间照料服务站(点)等提供健康服务;运动健身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会不定期免费培训体育项目。为了监测市民体质,我市建成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日常国民体质监测,每年完成5000个样本任务,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常年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为群众健身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