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润生精品剧作选》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影报道
“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剧作选,是一丛五彩斑斓的梨园花,是一出出管弦悠扬、声腔豪迈、入情入理、人物鲜活、生动感人的大型戏剧,一页页以真性情为根、用心血和汗水酿就、浸润着如陈酒般墨香的文字。”
捧读《石润生精品剧作选》,著名剧作家陈家和一挥而就,写下了这样的感慨。同为河北省戏剧艺术创作的佼佼者,他与石润生相交多年,惺惺相惜。
此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是沧州有史以来首部大型剧作选,也是国家一级编剧石润生40多年剧本创作的精选集。书中的10部大戏,题材广泛,跨越古今,姿态万千,代表了他不同阶段的戏剧创作追求。捧读此书,仿佛身入戏中,与剧中人同喜同悲,触摸到不同历史背景下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更明晰了历史、人生、命运,以及世道人心。
一位剧作家的社会贡献也正在于此。
呕心沥血《西柏坡》
从1975年创作第一部大戏起,石润生写下了无数剧目,题材涉及戏剧、影视、曲艺等各种文艺形式,9次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此外还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全国群星奖、省文艺振兴奖,在各届省戏剧节上更是佳绩不断。
尽管这些作品早已见诸舞台,多次公演或公映,感染了一代代观众,但把它们编辑成书,石润生依然期盼已久。限于篇幅,他选取了10部不同阶段的代表剧作,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柏坡》。
河北省在戏剧创作题材上有两大难点,也是重点,一是“李大钊”,一是“西柏坡”。2001年,石润生接到石家庄评剧院邀请,请他来啃一啃“西柏坡”这块“硬骨头”。
为了写好这部戏,石润生几次踏上西柏坡采风。20多天后,第一稿《圣地风流》出来了。此时,导演易人,北京人艺著名导演顾威提议,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柏坡人,时间只有半个月,这是死命令。
半个月后,《西柏坡》剧本放在了顾威面前。老导演越看越激动,不禁拍案叫好。排练中,剧本几乎只字未改,参加了省建党80周年的演出,盛况空前。后又两进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
《西柏坡》火了。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这部戏;由此而改编的戏曲电影、电视剧等相继推出;央视《东方时空》邀请他谈创作体会;斩获全国各大奖项……
“冰封库水寒光闪,风过群山月色寒。耳边犹闻声声劝,心头阵阵起波澜。我深知,换粮非只苦与累,脚下分明生死关……”
主人公柏凤的这段唱词,恰似石润生的创作写照。这部对他而言堪称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使他进入创作高峰,也严重透支着他的身体。2004年新年刚过,石润生查出喉癌,自此开始了边治病、边创作的传奇人生。
斑斓故事绘人生
10部作品中,《西柏坡》位列第六。以此为界,此前的作品,多取自现实生活;此后,关注现实之外,他把视角延伸至历史深处,剧目的立意更深邃,故事更生动,人物更饱满,彰显出独特的戏剧魅力。
阅读的过程,总伴着惊心动魄的感受:刚刚还沉浸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分房乱象造成的颠倒众生相的滑稽剧中,突然间又把人带入清宫内,看以纪晓岚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从乾隆皇帝的“文字狱”中死里逃生、保护文化火种。前一部于诙谐幽默间,写尽农民“老嘎爷”面对坑农、害农现象,机智勇敢抗争的一幕幕情景,下一部,又来到大唐天宝末年的长安城,看皇宫内外、贵族百姓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鲜明对照,以及沧州歌者何满子临刑而歌,上报灾情……
戏中故事,五彩斑斓,荡气回肠;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有的让人爱,有的让人敬,有的让人恨,有的让人会心一笑,有的让人着实心疼。剧中演绎的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忠义情,剧中人物不断追求真理、遵从良知、顺也努力、逆也努力的精神追求,让人一次次感动。
陈家和说,这源于石润生有“三气”:正气、豪气、灵气,又源自他的“三懂”:懂历史、懂人生、懂舞台。他写出现代人物骨子里的那种血脉流淌的根基、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他用现代思维观照历史,对主题有新发现,对古人有新感觉,使古人与今人心灵相通,情愫相融。
戏的背后,也各有故事。《凤凰镇》的写作,起源于1992年狂犬病流行,防疫部门疫苗供应紧张,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假疫苗随之出现。石润生的内侄女不幸患狂犬病身亡。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寻找购买疫苗的全过程,写成此剧,完全是“心中块垒,不吐不快”。《老嘎爷挡车》几易其稿,终于上演,审查的一位领导看后拂袖而去。幸亏省领导高度评价,才让这部为农民鼓与呼的作品顺利公演。《大山的儿子》写的是农村基层干部李家庚身患绝症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写作此稿时,石润生已患癌,相似的患病经历,相同的精神追求,让他与李家庚合二为一。
奉献曲词之美
除了故事、情节、人物外,在这本书里,我们还感受到久违了的曲词之美。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的几座高峰。浸润戏曲几十年,石润生的曲词独树一帜,于雅俗共赏间,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学之美。这些曲词,通俗易懂,清新淡雅,又都贴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摘取几段如下:
“乡亲们夸他是焦裕禄,俺和他更是铁交情!两年啊,一锅做饭一炕睡,三间土房俩单身……为个窝头常推让,有瓶烧酒醉两人。鞋帽伙着穿和戴,一床被同盖着官和民。”
——《老嘎爷挡车》老嘎爷
“呼问苍天天不语,但抒心曲给雁听。雁啊雁,存心对天地,是非任人评,身临重重雾,犹自送春风。仁义良善俺敬重,愿化芦雁飞长空。”
——《大洼中的女人》芦花
“风清月白,文津阁外,长天雁叫声声哀!书香难把血腥盖,碧血今又染苍苔……既然是难求所求,我何如归隐沧州!日间观一观镇海吼,夜来眠于那水明楼。闲时饮一些麻姑酒,醉来作一番枣林游,运河之中静荡轻舟。强似这剑下行,刀上走,空伴这秃笔枯墨,寒烛孤楼……”
——《纪晓岚》纪晓岚
“全村人五百八十八,本是那一条蔓上结的瓜。理应当个个甜来个个大,怎忍见又苦又涩的小憋瓜?说什么自家与公家,家家都是咱邻家,大家小家我都当家,我这个家长管这百多家。”
——《大山的儿子》李家庚
“双手捧住消音散,何满子肝肠如搅,身抖心颤……头上高悬刀和剑,逼我欺心唱谎言!左手《太平辞》,右手消音散,天啊天,我何必来此长安!不!断难逢迎颂奸恶,更耻违心唱谎言。平生爱嗓胜性命,视己歌声大如天。今日宁做哑人不唱假,何满子清清白白永别歌坛!”
——《何满子》何满子
老朋友们都亲切地叫石润生“石头”。如果说哪句词最贴合他本人,应该是《西柏坡》开场,那首粗犷、深情的山歌:太行山里有个山窝窝,山窝窝里面石头多。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经得起磕碰经得起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