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什么?是故乡的一座老屋、一棵大树、一条小巷,还是一件老物件?在新华区小赵庄乡芦家园村,承载着浓浓乡愁的村史馆早就成了热门“打卡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感慨:“亲切、怀念!”
沿市区解放路东行,一路车水马龙。过了长芦大道与解放东路交叉口往东没多远,路北,牌坊上写着 “民国武状元故里”几个大字,芦家园村到了。
村史馆藏在一条南北小巷里。刚进门,便碰到孙建满头大汗地从屋内走出来:“我提前到这儿干了俩小时的活儿,把东西分门别类归置归置,人们参观的时候感受会更深!”
芦家园村史馆由前后相连的3栋房组成。孙建是村史馆的主人之一,也是沧州地方文化学者。说起打造村史馆的初衷,孙建说,父亲去世后,为了纪念父亲,他和哥哥、妹妹商量着把家里的老物件都归置到老房子里,时不时到这儿聚聚,心里才觉得有“根”。
在孙建的带领下,记者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怀旧之旅”。
一进“治木”厅,北墙上由刨床子组合而成的“匠”字跃入眼帘。孙建介绍说:“‘匠’字,寓意匠人匠心。过去没有机器,木工活儿完全靠手工,像这儿的刨子、尺子、锯,缺哪样都完不了工。现在机械化了,这些老物件虽然‘退休’了,但匠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走进“明农”厅,看到那些熟悉的老农具,记者有些按捺不住了。一会儿用力地推下磨,一会儿拿起锄头模仿下过去家人锄地时的动作。旁边一位参观的老人走过来说:“以前家里有几亩地,得整天扎在地里忙活。现在,干什么活都有机械帮忙,没成想,农民也成了‘甩手掌柜’。”
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村史馆中,每一处布置都别出心裁。一件件老物件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村庄的沧桑过往,而村史馆,也在过去与现代之间搭起一座记忆的桥梁。
孙建的哥哥孙振安,是芦家园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芦家园本名卢家园,原是城东大户卢家的庄园。村庄历史悠久,明代是沧州前往盐山县官道上的第一个急递铺,即古代最早的EMS。民国年间,村里还出了一位全国名人——曹宴海,他以精湛技艺力挫群雄,获得了1930年上海武术擂台大赛第一名,被称作民国第一武状元,至今他的传奇人生仍被海内外武术界传扬。建国后,沧州市委党校曾设在这里,城东最大的供销社也曾设在这里,这里还曾是沧县中学最早的母校发祥地。
历史远去,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安心栖居。村史馆不但留住了乡愁,还打捞了尘封的历史往事,让村民们了解老一辈人吃过的苦,记住这里就是他们的根。
芦家园村史馆打造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村民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这家把保存多年的布鞋底、老地契送来,那家过来帮忙布置。“村史馆还无形中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村里有啥困难,大伙儿都抢着出力,村里80%的水泥硬化道路都是近几年大伙儿集资修的。”孙振安言语中透着自豪。
守护历史记忆,传承乡村文化。一座看似普通的村史馆,不仅印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更是村民情感共融的载体。这份情感也许就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厚朴基因。这种基因记录着历史,呵护着乡愁,更提振村庄的精气神。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快,芦家园或将面临拆迁改造,到时候,无论如何也要为这些老物件找一个好归宿!”孙振安语重心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