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全面了解 打好理论基础
“芒种时节悄悄到,麦浪翻滚满飘香。”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与田野、农作物接触的机会很少。虽然孩子们都知道面食是用面粉做的,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面粉是由麦子磨制而成,还有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小麦。
为此,在实践活动前,老师们通过劳动课,首先向大家介绍小麦的种植历史、基本知识、成熟季节、麦子的用途等,然后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和搜集小麦种植的相关谚语、国外小麦的种植情况,了解国内国外粮食政策,从而认识小麦对于国家和生命的重要意义。最后,将这些知识制成资料卡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并举行“小麦通”知识竞赛,让学生对小麦有了全方位的认识。
田间劳作 感受农耕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认识小麦之后,车站小学组织学生来到沧州市小赵庄乡鞠官屯村的麦地里,帮助农民收割麦子。
一手握麦,一手挥镰,弯腰弓背,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第一次接触这样劳动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
炎热的天气加之动作不规范,刚开始学生并不能顺利割下麦子,有的孩子便产生了挫败感,想要放弃。老师借此机会告诉孩子们,劳动其实和学习一样,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同时劳动也是艰辛的。
在收割过程中,为了增添乐趣,大家分小组展开收割竞赛,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动力。
在晾晒麦子时,采用传统晾晒方式,用木锨、扫帚翻晒,然后用木棍进行人工脱粒,再选择有风的时段扬麦子,把麦粒和麦糠分离,最后颗粒归仓。
通过这次田地劳作,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真切感受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学科融合 多形式展现成果
“深秋农田把芽发,任凭风霜雨拍打。寒冬笑傲比松柏,不惧大雪埋身下。初春萌动换新颜,一片生机满田园。仲夏粒满不清高,只留硕果在人间。”这首《小麦赞》,出自车站小学四年级4班学生韩子涵之手。
在亲身体验了麦收劳动之后,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笔,用原创诗歌和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来展现自己的收获。
同学们还将麦穗带回家,脱粒去皮熬粥。香气四溢的麦粒粥令人垂涎,大家用心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漂亮的花篮、美丽的茅草屋、有趣的麦秆画,大家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麦穗和麦秆变成了一件件充满童真童趣的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