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
第05版:05

借势京津 赋能地方产业

搭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沧州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升级传统产业,并蓄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报记者 吕 坤

再制造向再“智造”延伸

近日,在位于河间的沧州格锐特钻头有限公司,20多台车床正在对废旧钻头加紧再制造。加工后的废旧钻头,摇身一变,不仅内置芯片,精度也达到国内领先。

坚硬和精密,是钻头生产工艺的两大难点,而钻头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了石油开采的质量、效率、成本。加装了芯片的钻头,可以对泥浆、井底盐性、温度、钻井速度等情况进行收录,收集上来的数据,将有效作用于二次钻井的钻头优化。

钻头里面装芯片,是格锐特与北京科技大学旗下的高动态导航实验室共同研发的项目。

再制造产业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再制造后的产品需经专业检测,达到与原有产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指标才可出厂。

2017年3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河间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在河间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这是全国第4家、京津冀唯一一家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5年来,立足本地良好的产业基础,依靠京津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撑,河间国家再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再制造产业从简单再生产模式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废旧智能装备机电一体化再制造升级技术”项目是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果之一,项目突出高端智能、机电一体化升级再制造等内容,是国内首个面向服务器、工业机器人、汽车控制单元、工业电机等智能机电装备再制造的国家重大项目。历经3年攻关克难,项目即将接受验收。

而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还有京津冀再制造产业园,目前,首批9栋27个车间已全部实现签约入驻,第二批17栋41个车间正在加紧建设中。整体项目完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3000多个。

截至去年底,河间市再制造产业涉及石油钻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再制造产品有10多个种类、上千种规格,拥有具备再制造基础的企业400余家,旧件商户300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值超100亿元。

海水淡化 破解资源难题

在位于沧州渤海新区的河北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车间里生产线正在紧张运转。与其他化工厂不同,这里生产线所用的是淡化后的海水。

目前,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沧东电厂日均向旭阳化工输送淡水3000立方米。今年6月底,旭阳化工二期项目投产后,每天输水量预计可达2万立方米。

这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作为沿海地区,渤海新区地下淡水资源缺乏,淡水问题是企业生产线,更是生命线。

自2006年起,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沧东电厂分三期建设投产了4台海水淡化设备,共计生产淡水1.41亿吨。除了自用,累计向周边77家企业送去淡水8000余万吨,成为国内用户最多的海水淡化供水单位,有效缓解了渤海新区经济发展淡水资源匮乏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沧州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渤海新区化工园区得到大力发展。近两年,随着国际大宗材料市场不断变化,淡水成本快速上升,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沧东电厂针对严峻的制水成本问题,迎难而上,深挖各项指标中的节能潜力,排查管网跑冒滴漏,积极调整运行方式,并主动协调渤海新区水务公司和各用水单位,破解地方淡水资源难题,维持淡水产供平衡,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

海水淡化是缓解国内沿海地区淡水紧缺问题的主要举措。国家能源集团河北公司沧东电厂从引进国外设备到自主设计制造海水淡化装置,一路创新,获得多个国内首创和20余项国家专利,三期海水淡化装置投产后,公司日产淡水能力一举突破5.75万吨。

后冬奥时代 掘金冰雪产业

“液态合成冰”是海兴红旗体育器材有限公司针对冬奥会研发的专利产品,属于低碳节能环保项目,能有效解决真冰造价高、场地特殊化、人员专业化等难题。公司的液态仿真冰陆地冰壶赛道正式投放市场后,年销售量达3000多平方米。

红旗体育原本以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为主。2015年,得到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消息,公司积极转型、抢抓机遇,先后研发了仿真冰场、陆地冰壶、桌上冰壶等多个冰雪项目装备器材,还推出了液态仿真冰陆地冰壶赛道,仿真度达95%以上,获得了发明专利。

自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海兴红旗体育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系列冰雪产品销售额已达4000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和海南、江西、福建、内蒙古、四川、安徽等地。

和红旗体育一样,河北宏康体育器材有限公司也抓住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从2015年开始研发、生产、销售冰雪设备类产品。

如今,公司的产品涉及冰球馆及花样滑冰场、冰场制冷系统、仿真冰场、冰壶、冰场围挡等各类冰雪设备类产品,广受好评。

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海兴县积极引导全县体育产业开展冰雪设备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通过释放政策红利、设置专项资金等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冰雪场地设施、装备制造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海兴还印发了《海兴县产业发展扶持引导及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办法》,全力支持体育器材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体育器材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目前已有50余家企业涉足冰雪设备类产品,产业集聚规模逐步形成。

如今,海兴县有200余家企业生产体育产品,场馆设施、看台座椅、室内外体育器材、智慧公园等各种品类的产品,出口美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兴制造”曾获第39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创新推优”奖。

2022-06-21 搭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车,沧州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升级传统产业,并蓄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048.html 1 借势京津 赋能地方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