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2日
第05版:05

运河穿城过 最美几道弯

□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 影 王 韬

(下)

运河贯穿沧州主城区,13.7公里的里程中,有“Ω”弯、“几”字弯、“S”弯等多个优美的弯道,百狮园和园博园处的“几”字弯,诉说着沧州千百年来辉煌的历史,南川楼至永济桥段,虽然河道都较为平直,但地处市中心,也蕴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昔日南关古渡 今朝绿地花园

“南川楼下南关口,张缙园内见石生;楼台远眺生绿地,运河之上几多情。”行走在百狮园的花草绿荫中,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宝锁几多感慨,遂即兴赋诗,倾诉他对运河特别的情怀。

大运河行至南川楼下,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几”字型弯道,南关(口)和张家坟两个村就坐落在此弯内,南关渡口作为运河上重要的一个渡口,曾经载着无数人往来于运河。刘宝锁在一位百岁老人的描述中,记录下当时渡口的情形:河堤下有个土台子,两个木桩,木桩上拴着粗麻绳,与对岸的木桩相连接。渡船不大,不需要人工摆渡,等过河的人上了船,用手拉着麻绳就渡过来了。

除了古渡口外,明代沧州知州、南京户部尚书张缙墓的发掘,也让这个弯道充满传奇色彩。张缙墓发掘出的石羊、石马、石虎、石狮、石翁仲等物品,是河北境内发现的明代墓葬石像生中保存最完整的,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张缙病故后,由其子户部侍郎张夏,葬于沧州运河边。因张家的后人世代守坟于此,建村取名为张家坟。”刘宝锁说,清代著名的沧曲书舍,也是由张缙九世孙张延绪用别墅改建而成。虽然张家坟村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而拆迁了,但张缙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依然在运河两岸传颂着。

“几”字弯的顶端,运河的对岸,是名传天下的南川楼,不远处有朗吟楼和清风楼。许多过往的客商、游侠来到这里,或登上南川楼,眺望远方,或驻足朗吟楼,叫上几道沧州小菜,喝上几杯“沧酒”,沧州这个地方,也被人们记在心中。

如今,这个“几”字弯的河滩地建成了百狮园,园内绿荫遍地、风景如画,还复建了沧曲书舍和荷悦轩茶室两处古建,南关古渡和张缙墓石像也有所呈现,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运河虽平直 街巷有故事

从清风楼至永济桥,这段大运河较为平直,但地处老沧州城,码头渡口众多,曾云集四方宾客,留下众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传说。

曾在此区域生活过的刘宝锁,童年的记忆中少不了运河畔的那些老街巷。锅市街、缸市街、书铺街、魏家胡同、先进胡同……“小时候的记忆里,锅市街东西约270米,宽4米。明朝末年,这里因靠近南运河码头,开有几处锅店。众称锅市,因此取名锅市街。”刘宝锁撰文《幞头城下老街道》,如此描述记忆中的场景。

运河畔小南门区域,还有座包公祠,是宋代名臣包拯任长芦盐运使的办公之地,刘宝锁曾在后面的小楼里办过公。他依稀记得,包公祠西侧是先进胡同,里面有个冯家说书馆,女主人姓冯,50多岁,擅长演唱西河大鼓古典。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书馆丰富、活跃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其实说书馆只是一个破棚子,那时,每当说到精彩处,不时从里面传来满堂的喝彩声。”刘宝锁说,他偶尔去听上一段儿《杨家将》,也是意犹未尽。

运河向北临近永济路处(永济桥运河东岸南行50米),“元明清盐场遗址”的标志矗立着,这里是长芦盐运码头所在地。为了这处遗址,刘宝锁和几位研究会成员奔波考证了将近一年。“说是盐码头,其实就是运河斜坡接近水面的地方,设有长三四米、宽五六米的土台子,两边立有木桩,并有粗麻绳拴于桩上,以稳住行船。”刘宝锁说,1983年,他家在水月寺附近盖房,挖下半米深,发现很多大盐粒和蛤蜊壳,说明当时储存盐的仓库很可能就在附近。

月河弯道处 园林胜景多

过了永济桥,运河出现两个连续的“几”字弯,又如“V”型。其中北端的一个类似于月亮状,民间形象地称为月河。

这个月河是运河经过长时间冲刷而形成的河床,月河的北端是北陈屯闸,临近渤海大桥。北陈屯村沿月河而生,300多亩的河滩地土地肥沃,村民祖祖辈辈种植蔬菜水果,养活着全家老小。较南端的“几”字弯,是吕家院所在地。据记载,清顺治三年,此地是城内大户吕家的庄园,佃户建村,村名为吕家园,后改为吕家院。村子位于河套堤里,地势较低,村民收入来源于种菜和打工。

如今,随着园博园的建设,昔日的河滩地将被打造成园林景观或文旅项目,成为市区北部运河沿岸最美的风景。

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南运河下泄流量,水利部门在北陈屯与药王庙之间建设了北陈屯节制闸,投用后,此闸在蓄水、灌溉、航运、供水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两个“几”字弯在园博园内,两座即将建成的横跨运河步行桥,更是将两岸连接在一起,游人可以往来自如,欣赏园林景观,享受惬意生活。

2022-06-22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093.html 1 运河穿城过 最美几道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