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田 博 郭聪慧 本报记者 周 洋
田书生整理展览室的各式灯具
孩子们前来展览室内参观
沧县风化店乡达子店村有位喜欢收藏古灯的老人。他叫田书生,今年70岁。年少时,家里的一盏煤油灯为他点亮了漆黑的夜。时至今日,他对灯仍然情有独钟,30年间收藏了万余件灯具,展示着中华民族近2000年的“光明史”。
村里有个老“灯迷”
达子店村的村民都知道,他们村的老田是个“灯迷”。老田“迷”灯到啥程度?
“喏,他家那个房子就是个展览室,进去一看就知道了,里面都是灯!”村民们对记者说。
村民口中的老田就是田书生。展览室里,田书生正滔滔不绝地对前来参观的沧县达子店小学的学生们介绍着他那些“宝贝”:“这盏是铁路工人用的灯,在《铁道游击队》《红灯记》等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现在是高铁时代了,这种灯再也见不到了。”老田还不忘鼓励孩子们:“同学们要好好学习,我希望你们长大后能研究出更美丽的灯……”
田书生说,自己从小就对灯具情有独钟。“那时候兄弟姐妹晚上一起写作业,母亲在窗边缝缝补补,桌上点着的,就是这盏油壶灯。”他一边说着,一边随手拿起一盏油壶灯。这是他收藏的第一个物件,也是他研究灯具历史的开始。随后,他对老油灯产生了兴趣,金属、石材、陶瓷、玻璃等材料制成的灯,被他一件件捧回了家。
收藏超万件古灯
藏灯多了,田书生特意为它们建了二层小楼,作为个人的藏灯展览室。田书生自豪地说,这些灯都是他从全国各地淘来的。为了“淘”灯,他不辞辛苦,走过了全国30个省份,只要听说哪里有灯,他就直奔目的地。有一次在南方,老田买完灯后,才发现钱不够了。回来的火车上,他只好吃了两天方便面。尽管这样,他也很开心,因为搞到了自己中意的灯。
在田书生的藏灯展览室,灯具按照朝代摆放整齐。为了摆放比较小的灯具,他还买来10余个灯架,看上去像一个个大型灯树,显得格外庄重大气。这些灯倾注了田书生30余年的心血,每一盏都是历史的见证。
这些年,老田始终爱灯、收藏灯,各类藏品达11000多件,种类达到2000多种。
他的藏品从汉代的陶制小油灯,到近代的“气死风灯”,从华贵的皇庭宫灯到布满风尘的陕西“灯瓜瓜”,琳琅满目,彰显着绚丽多彩的灯文化。
倾力传承灯文化
对于热爱收藏的藏友来说,藏品大都寄托着一份感情。田书生说,灯具不仅给人带来光明,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
“现在看到一盏灯,我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它出自哪个朝代,从形状就可以看出这个朝代的生活习惯。”经过多年研究积累,老田对灯具的发展脉络、时代特征以及如何辨别真伪都有了一定经验,“比如,汉代的灯身矮小,可以推断出那个时期的人喜欢席地而坐;从唐朝的省油灯,能够推断出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已经有了节约的概念;而那些青铜灯和陶瓷灯,基本上都是有钱人家和官宦人家的……”
田书生收藏的这些灯经当地文保所认定,很多都具有文物价值。他的这间展览室还被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沧州市民俗古代油灯科普教育基地”。如今,为了让大家了解灯具的历史文化,田书生将自己的藏灯展览室免费开放。他希望能通过藏灯科普展览,让更多的人从古灯中品味历史变迁,用古灯“照亮”中华文明的传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