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汀
最近,某银行由于信用卡暴力催收,吃到几十万元罚单。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些信用卡持有人严重逾期,银行为了追回欠款,委托外包公司以电话短信威胁、骚扰等行为逼迫“老赖”还款。如此以恶制恶,实不可取。虽说从资金运转的角度,银行的确吃亏,但为了对付“老赖”逾越法律红线,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治理“老赖”,其实有正规的法律程序可走,一些银行之所以选择使用暴力的“下策”,无非是想尽快追回欠款,从而让资金运转更加流畅。既然追债如此艰难,那么银行在推广信用卡时,不妨更加谨慎一些。有的银行为了拓展业务,存在过度推销、过度授信的情况,他们在办卡之初忽略对信用卡用户的综合评估,甚至有的用户只要开卡就能通过。而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一些银行也不乏诱导消费者分期付款、超前消费的现象,有的用户原本不习惯“先付后还”的消费方式,却在银行的花样引诱下逐渐“入坑”,从办卡到过度消费,最终严重超出了自己的还款能力。因此,从银行自身的审核机制来看,不妨更加严格、仔细,多些真诚,少些套路,避免因盲目扩张承担苦果。
要求银行规范借债、收债的同时,借款者也不妨多些科学的规划,拿别人的钱来冒险或挥霍,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有些信用卡广告总喜欢拿“额度高”当噱头,但借出去的钱是需要归还的,办卡的人看中透支额度的同时,也该掂量一下自己的还款能力。当今许多年轻用户习惯“超前消费”,在各种缺乏节制的花销过后,才意识到花的是别人的钱,而自己根本没有支撑“超前消费”的能力。刷信用卡把自己刷成“老赖”,并不是潇洒的事,而是失信和莽撞的表现。若想体验刷卡的快感,不妨把重点放在自我提升,让自己尽早配得上“超前消费”的理念。
说到底,信用卡“救急不救穷”,额度可以适当透支,但诚信不能因此打折。而对于银行来说,要避免催债难问题,不妨把好“授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