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智力 本报通讯员 韩洪安
6月13日,在黄骅市齐家务镇同西村,一对色彩鲜艳、高大威武的麒麟,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不是出自行家师傅之手,而是本村的27岁村民许永泰自己摸索着做出来的。
许永泰是一名货车司机,但他的麒麟梦早在童年时就已经种下。黄骅麒麟舞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永泰说,自己小时候村里就有一对麒麟,有爱好者一有空闲就会搬出来舞,许永泰每次都兴致勃勃地观看。后来,村里的那对麒麟用坏了,许永泰就只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看邻村的麒麟舞队来村里表演。
去年过年时,许永泰想和朋友们一起耍麒麟舞,可村里没有麒麟,他就从镇上花了8000多元钱买了一对旧麒麟。大家都喜好这物件,但耍了几天就散了架。有朋友提议再买个新的。
“买一对旧的就要8000多元,那买新的得多少钱啊!”许永泰说,“先找人教咱修修,如果不行,咱再想办法。”他去镇里找遍了会扎麒麟的手艺人,但因为这手艺一般是家传的活儿,没人愿意教他。
许永泰碰了壁,可他不死心,他和几个好友说:“咱们自己摸索着做个新的,等明年再过正月十五的时候,咱们就用自己的麒麟。”
许永泰在网上查了有关资料和视频,拿那对玩坏的旧麒麟当模板,买来竹片、雨布、丝绸、胶水、铁片等材料,一边看视频一边做起来。
许永泰和朋友们用竹片扎好骨架,然后裹上丝绸布,麒麟身上鳞片则是先用铁片制出鳞片模板,然后将带有颜色的雨布,按照模板一片片剪出来,粘上镭射纸,最后将做好的鳞片一片片贴在麒麟身上。“麒麟的鳞片最讲究,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太轻舞起来乱飘,太重鳞片起不来,也不好看。”许永泰说。
整个制作过程历经3个多月,一对麒麟头、麒麟身子先后扎完后,村民们就迫不及待地试着舞动起来了。
他还将自己扎麒麟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发在了抖音上。“麒麟舞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许永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