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9日
第05版:05

穿越时空 探寻大运河前世今生

□ 本报记者 康 宁

沧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衍、兴盛。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也留下了不少历史印迹。我市大运河出土文物达数百件,仅在沧州博物馆大运河文化展厅内,就有160余件文物展出。这些文物有村民捐赠,也有考古发现。梁纪想作为沧州市文旅局大运河保护与考古工作团队中的一员,与他的同事们穿乡村、踏荆棘,探寻着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旧瓷片、砖瓦砾、破木块……沿着大运河两岸寻访,即使是不起眼的物件都有可能成为解密大运河的钥匙。从2004年起,梁纪想和同事们就开始了大运河沧州段的调查工作。

大运河调查工作在全国是较早开展的,可循的经验少之又少,梁纪想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背上背包,拿上铲子,几人从沧州市区出发,一路徒步向南,走的是少有人经过的树丛田野。累了,草丛里歇会儿;饿了,就啃两口面包充饥。

行至东光县连镇,调查队队员听村里老人说这边有个糯米筑成的堤坝,可追溯至清朝。按老人所指,队员们赶到现场。那时的大运河常年干涸,被挖现象严重。“一眼望去,河道里大圈套小圈,都是坑。”梁纪想说。在运河弯道的凹处,一段“不起眼”的月牙形堤坝默默伫立于南运河东岸,雨打风吹,斑驳不堪。队员们仿佛拣到了“宝”,定位、画图、记录、拍照……一系列调查下来,也仅了解个大概。他们又查阅县市、地方志等资料,谢家坝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

历史上,东光县连镇的谢家坝曾多次决口。清朝末年,连镇乡绅谢氏捐资,组织人力用糯米熬桨,加灰土、泥土混合筑堤,故名谢家坝。

早在1998年,东光县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时就发现了这处堤坝。此次调查,又为其丰富了大量重要内容,为研究清末夯土施工及南运河防洪护堤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见证。

2006年,谢家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这些基层考古工作者所作出的不懈努力。2014年,京杭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谢家坝成为京杭运河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也是河北省运河段仅存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

时光如流,淹没了大运河的一层层文化遗存。215公里沧州段大运河,每一处都留下了梁纪想和同事们的足迹。古建筑、墓葬群、古码头、沉船点……

说起意外收获,梁纪想想起吴桥县安陵镇窑厂店村的老城砖。探寻到窑厂店村,已近傍晚。正当他们离开时,调查队突然发现村边一处老房子的底部是由大块青砖砌成的,有的已经残缺,仔细观察,竟发现砖上印有戳记:“宣德X年”。

顾不上疲惫,队员们开始连夜调查。一块老城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明朝年间,在窑厂店村西150米处,建有砖窑72座,为燕京(北京)建城烧砖之用。砖由王家码头装船,经大运河运到北京。因此,民间有“先有窑厂店,后有北京城”之说。那时,安陵运河边上有一座3层的望官楼,晚上楼顶上燃着火堆,既是灯塔,也是瞭望哨,说明当年南北交流频繁。

一抔尘土,诉说冷暖;一方青砖,气象万千。

如今,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河水奔涌而来润泽着沧州城。工作之余,梁纪想最喜欢到运河边听水声,赏美景。两岸的亭台楼阁、商贾游船早已渺如云烟,站在运河堤岸上,恰如赴一场跨越千年之约。

2022-06-2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1232.html 1 穿越时空 探寻大运河前世今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