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的辛苦能不能多挣个钱?小麦几分钱的跌涨就备受关注。在大家还犹豫啥时候售麦价格合适时,东光县找王镇现代农业园区、海兴县高湾镇现代农业园区的小麦不仅早早有了好去处,还通过深加工,成为备受面食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面粉、面条及特色馍馍。这些,得益于园区不断将小麦产业链条由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的动作。
在精选优种、现代加工、丰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发力,东光县找王镇现代农业园区、海兴县高湾镇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挖掘一粒麦的价值——
小麦种植“特”为先
东光县找王镇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东光县宁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场院里,仿佛一片金色“海洋”。卸麦、烘干、收储……收麦有条不紊。
合作社负责人尹建宁说,这些小麦虽外观与普通小麦无异,但“内涵”却十足丰富。他们种植及收购的是优质小麦,这种小麦筋度更高,产出的面粉稳定时间更长,更有劲儿。
原来,在面粉加工业中,要产出不同筋度的面粉,需使用优质面粉与普通面粉进行配比,所以优质小麦是面粉厂必购的原材料。为此,合作社还开辟了10多亩试验田,每年试种优质小麦,筛选好品种。
“今年俺们种的济麦44和济麦17,就是在多轮种植、加工中脱颖而出的。”尹建宁说,这两个品种吃水量高,使用同样比例的面粉,能做更多面食。
优质小麦虽“天赋异禀”,却并不娇气,在田间管理上不用特别对待。
“由于分蘖力、抗逆性强,开春浇两水,亩产就能到600公斤。今年,俺合作社的收成更好,高产地块每亩能打出700公斤小麦。”又是一个丰收年,尹建宁高兴不已。
不仅如此,由于面粉生产需求量大,每公斤优质小麦的身价也比普通小麦高出0.2元。如此算来,一亩地如果产麦600公斤,起码能多赚120元钱。
看中了优质小麦的身价和市场,这两年,找王镇大郝家寺村、宋庄村、马辛村等多个村庄也刮起了“优质风”。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提供麦种,并按优质优价原则回收小麦,找王镇现代农业园区已发展了1.4万余亩优质小麦高产基地。
来到海兴县高湾镇现代农业园区,丰收季,麦粒同样堆成了“金山”。
“你瞧,这小麦细长饱满、透亮泛红,跟其他小麦明显不同。它是‘捷麦19’,咱旱碱麦老品种的升级版。”园区经营主体——海兴县粮心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宝金说,虽然当地有水浇条件,但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时,他们还是选择了没有产量优势的旱碱麦品种。
原来,由于海兴的农田以盐碱地居多,春季少雨,看天吃饭,只有这个品种耐旱又耐碱,不但在纯旱地不减产,浇一水的话产量还能提高不少,多的时候一亩地可以收麦400多公斤。
“别看这小麦产量不高,但磨成面粉出粉率高。做成面食有嚼劲,越嚼越甜。俺们现在不光自己种麦,还面向周边种植户收麦,每公斤收购价比白麦高出七八分钱。”张宝金说,由于产量有限,麦子还在收割时,他们就抢先定下了。
精深加工“圈粉”面食店
东光县找王镇现代农业园区能发展万亩优质麦高产基地,离不开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光县宁豪面业有限公司的带动。
以小麦制粉和科研开发为主营业务,宁豪面业已有27年的历史。
尹建宁从小在宁豪面业公司长大,对这个行业再熟悉不过。近两年,他敏锐察觉到消费需求的变化。“原来就是生产单一产品,做啥面食都用同一两种面,但现在,消费者对面粉专用的需求越来越细,高品质的面粉也越来越受欢迎。”
接手企业后,为了促进产业发展,他不仅成立了宁豪种植专业合作社专种优质小麦,还投资3000多万元,引入现代化面粉加工设施,通过扩张规模、提升工艺,提高面粉品质。
在宁豪面业,小麦开启成粉之旅,首先要过近红外智能分析仪这道关。别看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用肉眼看不出区别,但在这机子上一放,30秒就能测出水分、面筋含量、硬度、W值等数据。
每次小麦进厂前,工作人员都要在运麦车上取10余个样品,再从样品中综合取样,测定优质麦及普通麦的品质,以便分仓储存使用。
随后,麦粒被放入现代化加工流水线,按比例搭配,经过一遍遍研磨后,在几十个出粉口精细配粉,就能成为拉面粉、馒头粉、花卷粉、大饼粉等多个类别的面粉产品。
“根据市场需求,在每个类别中,我们还能创新细分产品。比如馒头粉,既有松软的,也有嚼劲儿十足的,根据小众客户健康需求,俺们还研发了胚芽馒头粉。”尹建宁介绍道。
深入研发,独创特色,这里生产的拉面粉及大饼粉等由于筋道适中易操作、耐泡,深受我市品牌拉面店的欢迎。看到近两年烤冷面在小吃界势头火爆,公司还引入了烤冷面制作机械,向精深加工进一步探索。
经过现代化改造,公司可日加工小麦500多吨。借助园区已发展的选种、种植、收购等产业链条,就近收购优质小麦,每吨可节省运费六七十元。
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尹建宁还为面粉产品注册了“民声”品牌。如今,宁豪面业的面粉不仅走入东光县60%的农村家庭,还占据了沧州市区面食店用量的“半壁江山”。
旱麦文化承载乡愁
打造旱碱麦产业,以旱麦选种、种植、收购为基础,海兴县粮心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一边向加工产业迈进,一边尝试着挖掘旱麦文化。
依靠财政资金支持,公司在园区建起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旱碱麦面粉加工厂。
“俺们这儿只加工旱碱麦,能保证面粉纯度。正式生产后,还能反向带动种植产业。”张宝金说,为了保证面粉质量,还专门建起化验室。明年,公司还要在园区配套建设粮食烘干设备及恒温冷库,为面粉生产提供更好的原粮和更好的存储环境。
丰富旱碱麦产业的文化内涵,公司近两年还申请了“长寿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
长条身形,外表泛黄,让张宝金引以为傲的“长寿馍”,别看相貌平平,却是当地特产,用旱碱麦面粉制作而成,老一辈儿人都叫它长长饽饽。
早些年间,长长饽饽是当地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必备的礼物。只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表并不光鲜亮丽的它逐渐退出了人们的餐桌。
挖掘旱碱麦文化,张宝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长长饽饽。“老手艺、老味道,跟俺一样惦记它的人不少呐。”走访村里的老一辈,召集会蒸馍馍的大娘、嫂子,将旱碱麦面粉和好后,得多人配合,用压杠压制多次,搓成长条形立于台面上,才算成功。
当那热气腾腾的饽饽出锅时,张宝金就知道它会“抓住”人们的胃。不同于市面上的普通馒头,长长饽饽嚼起来筋道有劲,入口留有麦香。更重要的是,这一个小小的饽饽里,不知承载了多少人的乡愁记忆。现如今,每到春节前后,“长寿馍”订购热线都响个不停。
让这盐碱地上的麦香浸润更多人的生活,张宝金还计划在园区建设一座旱碱麦文化博物馆,通过老物件、老工艺,展示旱碱麦生长过程及有关历史文化。
“到时候,我们还要策划旱碱麦研学游,让人们在旅游互动中,体验旱碱麦加工、长寿馍制作,不光是吃面,还要留下关于旱碱麦的美好记忆。”张宝金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