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肃宁,活跃着这样一群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人。他们大多是工人和农民,聚在一起,可以感慨岁月,体会人情;可以议论商家货品,抒发感悟;可以小忧伤,也可以大情怀,可用文字尽情地表达最真切的情感。他们在泥土中成长绽放,用光照亮彼此、感染彼此,他们是一个既有诗和远方、又有人间烟火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名字叫肃宁“瞎咧咧”群。
现实版的人世间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感动的瞬间,或存在心里,或表达出来。“瞎咧咧”群的建立源于人们内心对人世间酸甜苦辣的感动。《肃宁周报》的刘艳菊就是这个群体的组织者。人们都亲切地喊她“菊姐”。
认识她是在十年前,幽默爱说,文笔也好,就像个永不落幕的小太阳,每个人跟她在一起都是快乐的。多年来,她一直负责周报的文化版。2018年,“瞎咧咧”群成立之前,这个版面的来稿都是当地作协。作协的老先生们从青年写到晚年,她这边,是一个味儿的“大米饭”天天吃,却越来越没米下锅,于是就想着扩大征稿范围。
结果,征集来的稿件太多了,一下子又用不完。有的稿子,刘艳菊看着挺接地气,但发到周报上却不合适。于是,她组建了这个肃宁“瞎咧咧”群,同时开了公众号。
瞎咧咧是肃宁方言,大意是说,这里有块自留地,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县里的清洁工来了,保姆来了,制衣厂女工来了,县中学电工来了,他们写各种各样的文章,各有各的特点。有的人写的文章,谈不上水平多高,也能看进去。有的人写自己的生活,写得也怪有意思。有人描述身边的某某,写得是活灵活现。有人歌颂日子,你能看到美好;有人描写苦难,你也能感受到悲伤。
这些不是作者的作者们,他们的语言都很有思想,刘艳菊总是留意他们中写得比较长的片段,改改顺顺,起个标题就刊发出去。这样的鼓励,可不是用言语能够表达的。很多人都说,一辈人没人欣赏,终于找到了组织;一辈子没人懂,菊姐懂!
草根里微光闪耀
从2018年9月20日建群以来,每天从清晨到夜晚,群里都在互动,他们用朴素的笔触分享着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悟。他们大多说的是乡村老话,有趣且生动,这也吸引了很多肃宁在外的老乡,愿意在群里感受乡音乡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清洁工王俊喜是位67岁的老人,一笑脸上像朵盛开的花。老人虽然只念到小学三年级,可书写的文字,却让人惊讶。她写《浇地》,描绘月夜下,“水自由自在地流进畦里,偶尔遇到高处挡一下,月亮就像摔碎了的玻璃杯,一片粼光。”她写诗,描绘傍晚,“骄阳散发了一天的热量,疲惫不堪地躲到西山上。那金色的余晖依然闪烁着光芒,照耀着阡陌原野和村庄。”细腻得让人心动,这一方面说明是她真实地感知生活,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对生活的理解有着超乎绝大多数人的能力。王俊喜算高产的作者,公众号里一搜,她写的作品得有几十篇。她说她之所以喜欢写字,是生活实苦,她能掌控的东西太少,但写字是件她可以操控的事情。
李艳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进入婚配年龄。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盖房,李艳娟和爱人是铆足了劲儿打拼,生活得很是辛苦。她的初稿都写在小儿子作业本背面,找那些写了半页纸的地方,挨挨挤挤地写,纸的正反两面都让笔戳透了。铅笔写了涂涂画画,再抄到好一点的本子上两遍三遍地改,改完了再誊到好一点的本子上,才发给编辑。她说也没啥工夫写,大多是晚饭后吃完饭刷完锅,就捏着笔找个空屋子写。写一千多字也得好几个“傍黑儿”。她写爱跳舞的表姐,写自己是个快乐的缝纫工,写婆婆的小院,文章都很短,立意也不深,字里行间,却能看出作者是个阳光的人。
69岁的李文龙,20岁时离开了家乡肃宁,当兵直至退休,现居北京。李文龙在部队时就从事文字工作,对新闻采写尤其感兴趣。2013年退休后,笔耕不辍,多次给《肃宁周报》投稿,与刘艳菊也逐渐熟络起来。老人每年都回几次老家,给已故的父母上坟,与家乡的亲人朋友们相聚。自从进了“瞎咧咧”群之后,老人多年的家乡情结更是得以释放。“这里面不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鼓励人的阳光和正能量。”老人有所感触就写下文字,《肃宁,我爱你》《为肃宁瞎咧咧加油》等多篇乡愁文章感动了很多在外的肃宁人。
读书会上的热泪
2020年8月1日,“肃宁百姓读书会”如期举行。这是一场由“瞎咧咧”群主办的草根读书会。直到现在说起来,群里的每个人都还激动不已。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以一个文字作者的身份参加做梦都向往的读书会。那一天,王俊喜哭了,她的泪水是高兴的,她没想到老了老了能有这么多人认可她,那一刻,她不再觉得卑微。
是啊,他们身处的环境,不允许他们吟风弄月,但他们对读书的渴望却是挡不住的。周围没有一个人懂他们的内心,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就有了答案。刘艳菊说,为了这次读书会,她几个晚上都没睡好,每个细节,每个问题,每个人发过来的每句话她都认真思考,妥善处理,倒不是因为苦累,是因为他们的热爱与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去年的中秋节,“瞎咧咧”群里的“七嘴八舌”,着实让人感动。他们回忆、感伤、团圆、幸福,讲的故事都是家长里短,说的话都是朴素的肃宁腔,却在这个特殊的月圆之夜给了彼此更多安慰和欢乐。
肃宁文明创城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群友们都想为家园多做一点事儿、多尽一份力。去年4月15日,菊姐接到热心市民反映,说文化广场里的名人雕像脏了,有碍文明县城的形象。她马上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集思广益:文化广场的雕像脏了,怎么擦,谁来擦?一石激起千层浪,群里就立刻有人出这样那样的主意,有说要先去现场看看的,有说准备梯子的,有说要用清洁剂的,真是热火朝天。第二天傍晚下班后,刘艳菊就和群友带着梯子、清洁剂去了现场,她们有的用清洁剂擦拭雕像,有的在现场百度除污方法,有的用车灯来照明,有的去买除锈剂、拿角磨机、借钳子等等,忙到很晚,清洗了刘春霖、哈攀龙等名人雕像。
群里不仅有文字,更有朗朗书声。刘艳菊倡议,群里每天晚上都会有此起彼落的读书声,成熟的、稚嫩的、稳重的、诙谐的,大家读的书内容多样。读完后各抒己见,没有人去嘲笑谁的普通话不标准,也没有人刻意地去拿腔捏调着去模仿名家的风格,读书的目的特别单纯:给群友们提供有益身心的精神食粮,这样的读书,朗读者和听者双双受益,这样的阅读,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