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7日
第07版:07

高新区项目建设跑上高速路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刘霏霏 栗 兵

今年前四个月,沧州高新区落地5000万元以上项目76个,目前已开工建设57个,总投资244亿元,项目数量连续两个月在全省32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中排名第一。其中,纳入省市重点项目31个,总投资84亿元,省重点项目数量、新开工项目数量、前期项目数量在沧州市均居前列。1至4月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25%以上增长,为创建国家高新区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主导产业

引进“独角兽”

走进沧州高新区,一个个项目现场奋战正酣。

招商引资为项目建设奠定良好基础。高新区试行“链长负责制”,聚焦“1+2+1”主导产业,试行一个主导产业由一个链长负责,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今年以来,先后签约四星特种药包材生产制造基地等33个项目,项目总投资突破8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21个。

围绕激光及智能装备产业补链、强链,瞄准湖北武汉、广东深圳等国内激光产业聚集区,精准对接华工科技、大族激光、邦德激光等国内第一梯队企业,规划建设千余亩激光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引进了华工森茂特、苏州领创、天津科瑞佳等30多个重点项目,园区成为完全拥有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的专业化园区,被中国光学学会授予“北方光谷”称号。

聚焦做大做精新材料产业,瞄准先进高分子膜材料、特种药用包装材料、前沿纳米材料三大领域,瞄准京津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先后落地明珠BOPA薄膜、北京优美特纳微粉材料、四星光热特种药用包装材料、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等20多个重点项目,沧州高新区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双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特种药用包装材料生产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水性聚合物树脂纳米涂料研发制造基地。

在招引信息技术产业上持续发力,聚焦大数据全产业链条,依托区内华为渤海云计算中心,发展中游数据服务,下游数据融合应用。引进了“独角兽”企业杭州全拓科技,以及河北世窗信息、北京星震同源、凤凰网安全运营中心等10多家信息技术企业,打造京津冀重要大数据网络节点。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助力产业提质升级。以服饰服装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建设了明珠商贸城和明珠国际服装生态城两大承接平台,全产业链承接北京服装服饰产业。吸引了北京商户1.2万余家、服装加工企业4000余家,为打造千亿级服装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

跻身头部企业

解锁“卡脖子”技术

高新区围绕“高大上+专精特新”精细筛选项目,一批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头部企业,一些企业则解锁“卡脖子”技术。

高新区出台了项目入区管理办法,对项目投资强度、亩均效益、税收贡献、品牌影响、企业研发占比等进行综合评定,把创新贡献作为审核项目入区重要标准。

近年来,他们搭建了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园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等14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23家。

通过不懈努力,高新区近年来引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31家、高新技术企业96家、“专精特新”企业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

一批项目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北京尚泰合力研发的负敏感多比例阀,突破了电液混合高端液压阀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长光光栅研发的高性能光栅位移传感器打破了德国技术垄断。

一批项目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四星玻璃公司的药用中性硼硅材料市场占有率超30%,全国第一;北京优美特公司的医疗手套涂料市场占有率50%,高铁绿色涂料市场占有率40%,分别是世界第一和全国第一;北京威控公司的酒店智能控制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一批项目成为行业头部企业:河北精致科技公司起草石油化工清洁化技术领域行业标准20项,研发的石化助剂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四星玻璃公司在中硼硅玻璃领域参与起草行业标准6项;星震同源数字系统公司作为数据服务领域的头部企业,参与起草磁光电混合存储、“电子交易档案”等行业标准3项。

优化营商环境

精心服务项目

近年来,高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项目建设上不遗余力。

高新区实行项目包联制,5亿元以上项目由市级领导包联,亿元以上项目由处级以上干部包联,制定时间、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周会商、月对账、季评比,全程考评,形成了“发展盯着项目抓,干部围着项目干”的浓厚氛围。

实行“标准地+承诺制+全程代办”,建立“承诺替代审批、容缺办理、先建后验”的审批模式,项目在签约、开工、入库、竣工、投产等重点环节由专人全程帮办代办,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

完善系列配套政策,出台了促进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及总部研发类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条”,加大对企业在产业联动、科技研发、升规上市等方面的扶持,打造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

搭建服务平台,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专家团队,建立2家“工业诊所”,帮助解决企业在研发设计、工艺装备、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建立项目贷款“揭榜机制”,将项目产品特点、科技水平、市场前景等信息向银行发布,比选银行金融产品,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变“项目找银行”为“银行抢项目”。今年以来,为项目解决贷款11.29亿元,有力推进了项目建设进程。

2022-07-07 本报记者 郑进超 本报通讯员 刘霏霏 栗 兵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2144.html 1 高新区项目建设跑上高速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