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76岁的吴绪久冒着酷热来到任丘市永丰路办事处荷花村,继续寻访烈士张垣的情况。从2019年至今,为了找到更多烈士信息,他已寻访了3年。
张垣,民主爱国人士,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1949年12月7日,被杀害于成都十二桥,是历史上著名的成都十二桥烈士之一。成都解放后,他们被安葬在成都青羊宫烈士陵园,即今成都市青羊区十二桥烈士陵园。
然而,在家乡任丘,人们始终不知道张垣其人。吴绪久的寻访,让烈士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一
2019年6月12日,任丘市市志编纂中心主编马向齐的办公室,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吴绪久。
吴绪久是四川省隆昌县人,1972年到华北油田工作,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退休职工。他拿来了老家隆昌县委党史办公室1987年编的《隆昌英烈(第一辑)》一书的两页复印件:分别是张垣、吴博爱两位烈士的简介。其中,张垣烈士的信息,一下子吸引了马向齐的目光:
张垣,男,河北省任丘县荷花村人,1916年出生,1949年12月7日牺牲,终年33岁。
张垣系河北省警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陆军独立工兵第三十二营中尉副官、隆昌县警察局第四区迎祥警察所所长、隆昌警佐室训练员等职。
张垣青年时代,接受爱国思想,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在隆昌警察局任职时期,因同当地进步人士吴博爱等开展民主革命活动,引起敌人注意,被人告密,1948年6月被捕,解送成都敌省特委会。
张垣在狱中坚贞不屈,积极参加狱中斗争,拒绝悔过取保释放,决心把牢底坐穿。最后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1949年12月7日在成都十二桥被敌人枪杀,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复印件,摘自成都市委组织部编的《十二桥边草青青——成都十二桥烈士传》。另外一篇吴博爱烈士的复印件,开头一段写到:“吴博爱,又名吴泽仁,四川省隆昌城关镇人。解放前,吴博爱同志因不满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和压迫,同张垣同志一道在隆昌从事革命活动,不幸被国民党隆昌当局逮捕,于1949年11月30日晚枪杀于洞坎。”
马向齐立刻掂出了这两页资料的分量。他当即查阅了两轮《任丘市志》《任丘文史资料》《任丘古今名人选介》等书籍和任丘英烈的有关资料,都没有发现张垣的名字。
“可见在此之前,任丘人对1949年牺牲在大西南的张垣烈士一无所知。”马向齐立即向吴绪久致谢。吴绪久说,这些资料是他回老家隆昌时偶然发现的。“我在任丘工作生活了几十年,这里早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看到张垣烈士是任丘人,我有责任让人们知道他。”吴绪久说。
二
第二天,吴绪久为马向齐带来了《隆昌县志》的复印件,其中张垣的简介,与前一天老人带来的《隆昌英烈(第一辑)》复印件中的记述完全一致。
经查证核实有关资料,1949年12月在成都十二桥被敌人枪杀的革命志士,不仅张垣一人,而是共35人,张垣是其中之一。1949年冬,在解放军挺进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下令,要求把在西南各地逮捕囚禁的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革命青年和其他爱国志士秘密处死。
国民党先后搞了两次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一是11月下旬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的疯狂大屠杀;二是12月上旬在成都制造了十二桥惨案。
十二桥惨案,又包括两次大屠杀,即1949年12月4日深夜和7日深夜,国民党先后在成都市西抚琴台和通惠门外十二桥边,对监禁在成都稽查处和四川省特委会的35位革命志士,分别进行了秘密大屠杀。
20天后,成都迎来了解放。
1950年1月3日、4日和7日,解放军成都市军管会组织力量,分别在十二桥和西抚琴台发掘出35位革命烈士的遗体,并举行了盛大的公葬典礼,将35位烈士连同在重庆牺牲的周从化烈士一起,共36位烈士,安葬在成都青羊宫烈士陵园,即今成都市青羊区十二桥烈士陵园。
十二桥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墓前矗立着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十二桥烈士永垂不朽”的大字。纪念碑后面的广场上,不仅有镌刻着每位烈士姓名与简要事迹的4排纪念碑,还有一组由红色花岗岩构成、生动刻画了36位革命烈士形象及英勇事迹的大型浮雕。
在36名烈士简介中,张垣的序号为第16。被捕时间:1948年6月;生前任职:隆昌县警察局警佐室训练员;所属政党:无党派;遇难地点:十二桥。
这36名英烈中,最著名的是杨伯恺。他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积极投身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开拓者。他的女儿杨洁,就是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总导演。
三
后来,吴绪久将《隆昌英烈(第一辑)》《隆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九辑)》两本书赠送给马向齐。与此同时,他也一直在寻找着张垣的家乡、族人。
张垣的家乡荷花村,如今属任丘市永丰路办事处。曾经的村庄,如今已是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象。吴绪久几次来到村里打听张垣的信息。可惜的是,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几乎问遍了全村,包括几家张氏村民,也没人了解情况,至今仍无结果。
马向齐联系了荷花村一位韩姓村干部。村干部说,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村民们告别土地,过上了城市生活。70多年来,一些家庭搬离了村庄和任丘,知情者越来越少,寻访变得越来越困难。但自己一直记挂着这件事,也一直珍藏着吴绪久当年留下的烈士资料。“这是荷花村的光荣呀!”村干部说。
张垣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什么时候离开任丘前往成都?青年时代,在抗日战场上,他怎样保家卫国,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中尉副官?身在国民党的部队和警察局,他如何与进步人士开展民主革命活动,而成为国民党敌特的眼中钉,被秘密逮捕?在狱中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拒绝悔过取保释放,毅然选择把牢底坐穿,这种精神和意志,是受到同样入狱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和启迪吗?抑或,他本身就有这种舍生取义的信念和思想?甚至,他是不是还担负着至死都不能说出的秘密使命?……
73年前那一个寒冷的冬夜,33岁的张垣和一群仁人志士一起,走上成都十二桥。明知必死,却从容赴义。
70多年风烟散尽。在任丘,围绕张垣烈士身上的不解之谜,还有很多。对马向齐和吴绪久来说,寻访烈士张垣之路,依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