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寇洪莹
7月5日,河间市果子洼回族乡杨刘庄村一片沸腾。河间市相关部门将“昔日维和尖兵 今日救人英雄”的红色条幅挂进杨朝家,并带来喜讯:河间市人武部特聘杨朝为征兵宣传形象大使,宣传部为杨朝颁发“河间好人”荣誉证书,退役军人事务局面向社会发出向杨朝学习的倡议。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名4岁男童突然昏迷,杨朝双膝跪地对孩子施救以致双膝跪破。杨朝见义勇为的视频在人民网等众多媒体发布后,感动了很多人,收获了无数赞。
“让开通道,我来!”
6月12日晚,在北京朝阳区劲松街道劲东社区,杨朝在家中听见楼下传来一阵呼救声。他看到对面楼下,很多群众正围观一个孩子。他迅速跑下楼,来到人群边。
原来,一名4岁左右的男童,因食用花生,堵住气道,此时已没了心跳。孩子的母亲多次哭晕,家人也吓得瘫软在地,很多群众听见呼喊声越聚越多。“我学过急救知识,大家不要围观,让开通道,我来!”拨开人群,他发现孩子眼睛瞳孔放大、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牙齿紧闭。他马上为孩子施救。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采用挤压方式。他单膝跪地,让孩子趴卧在自己左腿膝盖上,用左手拖住孩子下巴。担心孩子在昏迷状态下咬住舌头,他把两根手指塞到了孩子嘴里,然后用右手不停地拍打孩子背部。不一会儿,男童陆续吐出来一小把花生,还伴随有黄色黏液。杨朝又将男童平躺放在地上,双膝跪地,一边清理口腔异物,一边进行心肺复苏。
急救持续了10分钟左右,120救护车赶到,经过检查,孩子有了心跳,但还不能恢复自主呼吸,需要送往医院抢救。杨朝又协助医护人员,将男童抬上救护车。救护车离去,杨朝这才松了一口气。
6月,北京朝阳区由于发生疫情,还在封控中。生死面前,杨朝本能地挺身而出:“能救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咱当过兵的,没那么娇气!”
回到家里,杨朝已筋疲力尽。他这才发现,由于长时间在水泥地上跪着,膝盖鲜血直流,手指也被孩子咬破了。妻子建议上医院包扎检查,他却大手一挥:“咱当过兵的,没那么娇气!”
今年32岁的杨朝是家中独生子,从小就向往军营。开始,父母不同意他去当兵。他跪在母亲面前:“妈,您就让我去当兵吧!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2008年,杨朝终于实现了入伍当兵的愿望。在部队里,他勤加训练,历经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多次重大事件的洗礼,曾参加联合国在非洲的国际维和任务。2014年4月,杨朝和战友们前往南苏丹,刚下飞机,就听见不远处传来炮弹声和机枪扫射声。不久,联合国营地遭到了武装袭击,18名枪伤难民被紧急转往当地医院救治。为了防止伤员再次受到攻击,中国维和部队对医院进行24小时高度警戒。杨朝长期在装甲修理岗位上工作,有腰间盘突出的毛病。他找到指导员主动请缨:“让我去吧!我眼睛尖,反应快!”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杨朝带领一个警卫组,在医院24小时轮流站岗,保卫医生和伤员们的安全。轮到他休息时,他总会陪着战友多站一会儿岗。从那之后,战友们亲切地称杨朝为“维和尖兵”。
一年后,杨朝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和南苏丹西加扎勒河州行政官嘉奖,荣归祖国。杨朝家的柜子里,装着他获得的多枚优秀士官(兵)奖章,还有各种荣誉绶带和证书。
退伍后仍要做尖兵
杨朝说:“当兵最大的收获,不是荣誉,而是责任、使命。”2016年,杨朝退伍,在北京从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工作之余,他加入首都老兵志愿者和团委志愿服务的队伍中,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还在冬奥会期间,协助维持秩序、疏导人群、引导嘉宾。
今年4月,北京朝阳区被认定为高风险地区。小区封控,杨朝想要做点什么。他联系北京团委,当起了小区志愿者。
那段时间,杨朝早出晚归。他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去医院排长队,代开药买药;医护人员采集核酸时,他帮助维持秩序、扫码登记。
疫情期间,杨朝不能回河间。他就为家乡捐款捐物,尽微薄之力。谈起杨朝,村里很多人竖大拇指:“这孩子,虽远在外地,村里有什么事都积极参加,忒知道事(懂事)!”不论角色、身份如何变换,杨朝的军人本色一直未变,退伍前,他是尖兵;退伍后,他仍是“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