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汝汀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支上鼓架,调好三弦,鼓声起,三弦动……7月4日,在盐山县边务镇魏郭庄村魏玉才家的小院里,76岁的张文治、75岁的田金海和67岁的付洪星三位老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西河大鼓表演。
三位老艺人分别两两结合,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一人操三弦伴奏。现场,打板干净利落、唱腔激昂;三弦弹拨气定神闲,节奏欢快,配合得行云流水。西河大鼓《韶山美·爱韶山》《响马传》《杨家将》等精彩上演,引得乡亲们纷纷进院欣赏。一时间,农家小院俨然成了韵味十足的小剧场,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据了解,西河大鼓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极富冀中民间乡土气息。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
三位老人是孟村人,自小就跟随老艺人学习西河大鼓。多年来,他们四处演出,把独具魅力的西河大鼓展示给各地群众。除了坚持演唱《杨家将》《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传统曲目,他们还编写了《怀念周总理》《雷锋》《七七卢沟桥事变》等新剧本,以此传承红色精神,宣传倡导农村新风尚。
“日月传承星启明,燕赵慷慨颂楷模,雷锋代代传,公益和救援……”付洪星自编自演的西河大鼓《雷锋》,唱词内容丰富,曲调唱腔优美,博得乡亲们的阵阵喝彩声。“本来是想来听个热闹,没想到西河大鼓这么有讲究,而且这词也写得耐人寻味,老艺人们果然名不虚传。”一位带着孙女前来听戏的村民说。
魏玉才是盐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车制作技艺传承人,2021年被誉为“盐山县最美工匠”。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着祖上传下来的马车制作技艺,并将自己制作的马车销往全国及世界各地,让这一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机。魏玉才喜欢结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常和他们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次偶然机会,他结识了这三位西河大鼓艺人,并经常邀请他们来自家小院,为村民们表演。
魏玉才还喜爱绘画、书法和表演,他将小院装饰得像个花园,姹紫嫣红、繁花似锦。他还自掏腰包添置了服装、桌椅、扇子等,为前来表演的非遗传承人做好“后勤保障”。在魏玉才的坚持与引导下,他的农家小院成了“文化大院”,丰富多彩的非遗节目在这里轮番上演、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