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2日
第06版:06

常占辉 两度回村为家乡

本报记者 杨静然

主人公心语:我是从小尤村成长起来的,实现人生价值,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人财富上,而应该为家乡多做些事,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房舍错落有致、户户窗明几净、村道平坦整洁,民族广场上,十几米高的民族塔熠熠生辉……这里是海兴县赵毛陶镇小尤村。

5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常占辉喜欢沿村道漫步,听村民们的欢声笑语,看老人脸上灿烂的笑容。20年前,意气风发的他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打机井、包砖窑。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他却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村庄。2021年,带着满腔热情,常占辉又回到了这片土地上,誓要为村民们办点实事、真事,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为了家乡两度回村

1990年,常占辉参军入伍,服役4年后回到县里创业,摸爬滚打数年小有作为。

2001年,小尤村陷入发展低谷,急需一位务实肯干的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走出贫困。年轻有为的常占辉进入大家的视线。凭借敢于担当、稳重朴实的品质,他在村“两委”换届时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小尤村人心不稳,环境落后,村里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常占辉顶着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将村民的心、班子的心紧紧地“箍”在一起,展开各项工作,打机井、承包砖窑、重新分配土地……村民的日子有了起色,可常占辉由于家庭、身体等原因,却离开了村子。

2021年,村“两委”换届,老支书和乡领导再次想到了常占辉,希望他能再次扛起担子。深思熟虑后,他再次回到了村里。

“在外拼搏多年,可我的根、我的心却始终在小尤村。今后,百姓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我必须办;办不了的,也会想方设法去办。”常占辉临危受命时的一席话掷地有声,感动了在场的村民。

这些年,小尤村有了一定变化,可道路仍是制约发展的一大障碍。上任之初,常占辉各方筹措资金,硬化了村内街道、入户路以及农田主干道,小尤村也因此彻底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过去。

紧接着,他改造坑塘,修建排水沟,安装了80盏路灯,协调水利、电力部门将全村饮水管道、输电线路全部免费更新,建设了卫生站、图书室、便民综合服务站……

依托红色文化

谋求新路子

村路通了,村庄美了,百姓的笑容也多了。常占辉心里又有了新谋划。

小尤村是一个纯回族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抗战民族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津南特委负责人刘格平曾派人到小尤村一带发展党员,建立中共黄河支部。1938年,肖华开辟冀鲁边区,将黄河支部改建为尤村区委,并建立了尤村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队和民族统战救国会,成了当时坚强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冀鲁边回民支队成立后,常驻小尤村,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村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几年前,镌刻着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少将等50位将帅题词的石碑林,在小尤村正式建成开放。一同建成的,还有文物陈列馆,当年老区人民支援前线所使用过的纺车、碾子等支前工具一一陈列其中。

最近几天,常占辉没事就往石碑林跑,修缮、翻新各种设施。他打算依托石碑林、文化广场、文物陈列馆,在小尤村打造一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让红色文化走出去,村外的游客走进来。为此,他还查阅了相关史实资料,寻访村里的老人,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

凡事多为百姓着想

常占辉总说,老百姓是最可爱的人,工作想要推进,村干部只要讲道理,做好政策的宣传,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们,就一定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秋雪蜜桃”是海兴县特色产业,小尤村种植了400余亩,是村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保障该产业项目的持续发展,去年4月,常占辉召开会议,和“两委”班子商量决定将其承包给了县建投公司,可以确保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80万元以上,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就业增收,常占辉先想到的是村里的困难户、低保户。常占辉在桃园给他们安排了岗位,还将村里的卫生保洁工作,也交给了他们,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有工作。

面对经济落后,他找路子、求发展;面对邻里矛盾,他苦心劝解;面对疫情防控,他严防死守。如今,常占辉一直奋战在村支书的岗位上,有他在,老百姓放心。

2022-07-12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63402.html 1 常占辉 两度回村为家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