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芝对书法的热爱,从她的朋友圈就能窥见一斑。清晨六七点,别人刚醒或还在昏睡,她已经开始“晒”当天的晨课了。
可以不打扮、不买化妆品……陈家芝唯独离不开书法——三两天闻不见墨香,心里就不自在,急切地想回到堆了一叠又一叠宣纸的书案旁。
48岁的陈家芝从里间走了出来。她个头不高,中等身材,长着一张精致的小圆脸。不知是不是穿着旗袍的缘故,她步子迈得很小,连打招呼也轻声细语的……见面第一眼,仿佛是从墙上画作中走出来的江南女子。
但不消几分钟,北方人爽朗、率直的性格就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聊行书、草书,聊习武练拳,再到儿时和男孩子比试挑水、浇地……聊到激动时,她甚至会突然大声朗诵起来,吓你一跳。在很多熟悉她的人印象中,这才是真实的陈家芝。
陈家芝是沧州经济开发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不做“乖乖女”
从小,陈家芝就没想过要当一个乖乖女。
她出生在沧县兴济镇后罗官屯村的农家,是家里的老大。陈家3个孩子,都是女孩。尽管人们都说女儿是爹妈的小棉袄,但在当时,偏见依旧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
母亲的境遇,七八岁的陈家芝看在眼里,心里满是不平:“妈妈,你就拿我当儿子养!”男孩子不敢做的,她逼着自己去做;男孩子能做到的,她要做得更好——
过去村里没有自来水,用水都要到村头的水井去挑。邻家男孩能帮家里挑水,她也不含糊。陈家5口人吃水,要挑5趟才能盛满一大缸。男孩不停,她也不停,自家水缸装满了,就给邻居家挑。装满水的水桶比陈家芝轻不了多少,她小小的个子甚至还没有自家水缸高。
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浇地,风吹得棒子叶哗哗作响,故事里的妖魔鬼怪一个劲儿从脑袋里往外冒,她吓得不敢睁眼,但没有一次逃回来。
登高爬梯,习武打拳……通常被认作更适合男孩子做的事情,她一个个都要做个遍,并且铆足了劲儿要把对方比下去。村里人都说:“陈家生了个假小子,长大了指定管不了。”言语中既有玩笑,也有佩服。
“字比画美”
陈家芝说,她小时候做的事,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证明女孩儿不比男孩儿差,唯有书法是出自本心的喜欢。
那时候,陈家隔壁住着一位擅长书法的老先生。陈家芝最大的乐趣,就是拿着小木棍儿去老先生家铺满沙土的小院里练字。
除了教她书法之外,老先生还经常讲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书法特点。虽然听不懂,但陈家芝就是莫名其妙地喜欢。
过去,村里都是土坯房,每到春节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往墙上贴满印着各地风景的挂历,花花绿绿的,既亮堂又好看。
可陈家芝却是个例外。
她非要把挂历反过来贴,把空白面露在外面,这样她就每天都能欣赏到请老先生写在挂历背面的字了。
家里大人嫌满墙的白纸黑字看着眼晕,从不帮着一起贴,陈家芝就自己动手。
需要贴挂历的屋子一共有两间,把墙壁全部贴满,大概需要6本挂历。陈家芝个子小,够不着的地方,就站在柜子上,再不行就搭个小板凳。
从高处摔下来、被图钉扎破手的事,几乎年年都有,可陈家芝从不在意,依旧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她心里,“字比画美!”
烧纸和锅底灰
在沙土地上练了一段时间,陈家芝终于可以在纸上下笔了。
但陈家人口多,壮劳力又少,日子过得本来就不富裕,哪里还有钱给她买笔墨纸砚?
“难道我就只能拿着小棍儿在沙土地上写字了吗?”从不害怕任何困难的陈家芝哭了,她委屈极了,一遍遍跟老先生重复着同一句话。
老先生告诉她:“没有宣纸,可以用烧纸替代;买不起墨汁,把锅底灰和草木灰混在一起也能行。”
“用烧纸练字?这不是闹着玩嘛!”陈家芝不以为然。
但老先生接下来的话,却让她记了一辈子:“只要真心喜欢,就算在沙土地上写一辈子又有什么关系?”
从此,陈家芝再也没有把买不起纸墨放在心上。
每当快到清明节、中元节的时候,她就趁大人不在家,偷偷到小卖铺去买烧纸。存粮食的洋灰柜里甚至给奶奶准备的寿材里,都被她塞满了练字用的烧纸。
终于有一天,这个秘密被爸爸发现了。“他觉得在家里藏烧纸不吉利,尤其是藏在奶奶的寿材里。爸爸狠狠揍了我一顿,把邻居们都惊动了。”但也正是从那天起,全村人都知道陈家芝写得一手好字,家人也再没有阻拦过她。
给字找“婆家”
人们总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陈家芝对此深有体会。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她白天忙工作,晚上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练字就成了求而不得的事情。
她经常做梦练习书法,甚至有好几次出现了梦游——她起身下床,把孩子的尿盆端起来当作砚台放到书桌上,拿起毛笔蘸了蘸就开始写……
第二天,丈夫把梦游的事讲给她听,陈家芝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可看到摆在书桌上的尿盆和皱巴巴的宣纸,又笑得前仰后合。
虽然是个笑话,但陈家芝对书法的执着可见一斑。
她26岁成为沧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可以不打扮、不买化妆品,却唯独离不开书法——一个月才挣500元钱的时候,她舍得花820元钱去装裱一幅书法作品;清晨六七点,别人刚醒或还在昏睡,她已经开始了当天的晨课;三两天闻不见墨香,心里就不自在,急切地想回到堆了一叠又一叠宣纸的书案旁。
不同于其他女性的书法作品,陈家芝的作品中有着一份洒脱与刚劲,这与她的经历和性格有很大关系。
有人看上了她的作品,托朋友找关系想收藏一幅,甚至出了高价。可就因为一句“收藏你的字,肯定不赔钱”,让她彻底黑了脸——她觉得对方目的不纯,不是真心喜欢自己的作品。
有的人出高价购买,她不予;而有的人只是背了一首她爱的诗,却坚持要送。不熟悉陈家芝的人,会觉得她不好相处。而熟悉的人都知道,在陈家芝心里,送人作品就像给字找“婆家”:“门不当户不对,就算对方给座金山也不嫁!”
送书法进校园,为抗疫英雄泼墨挥毫……陈家芝对作品的归宿有更好的打算,也对练习书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写了几十年字,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浮于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