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瑞池敲了一辈子大鼓,也追了一辈子大鼓。
在边瑞池的老家,逢年过节,锣鼓声就响彻整个村庄。鼓槌落在直径足有2米的鼓面上,如春雷初炸,鼓点掉在地上,能砸出坑来……
10余位锣鼓手身着彩装,一面直径2米左右的大鼓与镲铙齐鸣。鼓声铿铿,镲铙锵锵,如春雷初炸,数里之遥可闻其声。鼓手们时而挥舞着鼓槌上下翻飞,如彩蝶追花,时而又轻击鼓边,如蜻蜓点水……
人群中领鼓的是这支大鼓队的队长,叫边瑞池,今年78岁,是沧州市工信局的退休干部。
从2008年起,他就组建起大鼓队,义务培训学员达数百人。这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鼓队的活动能减就减,打鼓的场面与红火时期相比逊色了许多,但边瑞池和队友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淘” 鼓
打鼓,边瑞池自小再熟悉不过。他出生在河间市西九吉乡娄堤屯村,那里有很多河间大鼓艺人。
河间大鼓是当地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边瑞池的老家,逢年过节,锣鼓声就响彻整个村庄。从小,边瑞池就和小伙伴们学着大人的模样,拿着小鼓,穿梭在人群中敲敲打打。
后来因为工作忙,边瑞池没再打过鼓,但内心的那份特殊感情,一直未曾忘怀。直到退休后,他又重拾“旧爱”。
当时,边瑞池参加了一支秧歌队。队里不仅没人会打鼓,甚至连一面像样的鼓都没有。为了节省经费,边瑞池满世界“淘”鼓。
经人介绍,他从一家商场的仓库里找到了一面大鼓。那面大鼓直径足有1.2米,但由于年久失修,鼓面早已破损,鼓槌也被虫子蛀坏。那一刻,边瑞池就像见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兴奋之余又不免心疼。他将大鼓拉到大鼓厂家修补,还自配了4对鼓槌。一周后,这面大鼓就派上用场了。
有经验的鼓手都知道,一面好鼓,声音要响亮却不能刺耳,要经得起捶打而不松懈。打鼓时间久了,鼓与人便融为一体。虽然后来大鼓队换了好几面鼓,但每一面鼓,边瑞池都舍不得扔掉,或留存,或捐给村里,都完好保存着。“这些大鼓可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见证。”边瑞池说。
教 鼓
最初那段时间,尽管有儿时的熏陶,但多年未打鼓,边瑞池也只能边学边教大伙儿。
众人拾柴火焰高。边瑞池的哥哥和弟弟都是村大鼓队的成员。得知边瑞池组建大鼓队,哥哥送上一本河间大鼓鼓谱,弟弟主动请缨指导边瑞池。有了两员大将做后盾,边瑞池底气足了许多。
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边瑞池打鼓的技法有了很大提高。他立刻召集队员,恨不得立刻将所学倾囊相授。这些队员完全没有打鼓基础,边瑞池一切从零教起。几天下来,队员们累得腰酸背疼,胳膊、手都抬不起来。但令边瑞池感动的是,大家从没说过放弃。长时间的练习,手被磨破是常有的事,大家缠上纱布继续练,就连睡觉前也不忘拍着腿记鼓点。
“那时满脑子都是鼓点声,尽管很辛苦,但大家聚在一起,练得劲头儿十足。”边瑞池说。慢慢地,队员们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一个月后,大鼓队迎来了首场演出。大家身着红色战袍,精神抖擞,抡起鼓槌,动作整齐划一,鼓点强劲有力,酣畅淋漓……他们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敲出了属于自己的最美“夕阳红”。
大鼓队首场演出就赢得了开门红,大家的热情更高了。最红火时,队员达100多人,拥有8面河间大鼓。
传 承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边瑞池不敢说自己是内行,他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和热爱河间大鼓的朋友们一起努力,让传统艺术得到发扬。
如今,边瑞池的大鼓队在沧州小有名气,节日庆典常有他们的身影,有时还被邀请到外地演出。边瑞池也愈加忙碌起来,义务培训学员达数百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青年学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尤其是沧县旧州镇王槐庄村的7个孩子出现在学鼓队伍中时,边瑞池受到了莫大鼓舞。他没想到孩子能坚持下来,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鼓声阵阵传新韵,边瑞池用敲大鼓唱生活、颂发展,用鼓声继承传统,谱写和谐。这古朴敦厚、声音洪亮的大鼓声凝聚人心,让生活更有奔头。